1、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2、(3)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韩愈的名言名句孰能无惑)。
3、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4、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
5、(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7)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重点字:存)
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译文)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8、(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重点字:明)(韩愈的名言名句孰能无惑)。
9、“孰能无惑”下一句是: “惑而不从师”, 这是出自于 唐朝 韩愈 所著的《师说》。
10、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佚名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 取其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韩愈
13、三十岁的韩愈,终于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还不错,是秘书省校书郎,是当时的国家公务员了。薪水还行,工作清闲,从小到大为生活费和学费发愁的韩愈,这个时候终于可以过较为舒适点的生活了。于是他在汴州广交好友,经常跟朋友们饮酒赋诗,切磋学问。
14、(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15、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6、(5)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与孟尚书书》
18、(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0、《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韩愈《原道》
22、韩愈也不像李白那么洒脱,面对官场黑暗,仕途坎坷,他不像李白,会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在被贬之际,会说出“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他有他的执着,也有他的不悔。
23、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杂说》
24、(4)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25、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
2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8、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众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29、“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30、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安有巢中鷇,插翅飞天陲。”。
31、(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2、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佚名
33、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34、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35、(2)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却耻于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
36、韩愈《听颖师弹琴》:“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37、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38、(3)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_______,而耻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