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师换皇帝,很快就引发了“汝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毌丘俭、文钦起兵,司马师不顾患有眼疾,带兵平叛,却被文钦之子文鸳劫营时,吓的眼珠子掉出了眼眶,虽最终平叛了毌丘俭、文钦,却也一病不起。(司马昭之心下一句)。
2、话说六月的一天晚上,司马懿做了个恶梦:被他杀掉的王凌,还有早已去世的贾逵等曹魏忠臣,齐齐指着司马懿的鼻子喝骂,仿佛随时扑上来要咬他一口,司马懿被吓醒了,是一身的冷汗!
3、曹髦的行为完全就是自杀行为,而不是刺杀司马昭,他从第一步就走错了,当曹髦想行动时,他居然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王沈、王经与王业三个人,这三个人当中就有两个人不可靠,直接报告了司马昭,只有王经忠于曹髦,这一步就走错了,就算有这个可能,曹髦也是会失败的,事情被泄露怎么可能成功。
4、贾充站在最后,眼看拦不住了,于是呵斥诸将:“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
5、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正好有事入宫,遇到震怒的曹髦和宫中的乌合之众,大吃一惊。曹髦左右大声呵斥他,司马伷一行慌忙躲避而走。曹髦可谓旗开得胜,对这次肉搏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喊得更响了。随从们受到感染,旗帜和兵器也挥舞得更欢了。
6、司马昭摇了摇头说:“我也很佩服王经是个正直的人,无奈却不忠于我,只好把他杀掉了。”
7、分明是“逼”曹髦表态,曹髦却紧闭嘴唇,一声不吭。
8、曹髦事先已告知太后,太后默许,等于也是同谋。事情发展成这样,郭太后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敢裁决,只能按司马昭的意思下旨,例数曹髦罪过,简直死有余辜,剥夺帝号。
9、司马昭杀死曹髦后,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也是魏国最后一位皇帝。曹奂仅为十五岁,完全被司马昭掌控,也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司马昭一直野心勃勃,为何没有去取而代之?为何还要如此麻烦的另立新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体现司马昭的遗憾和大智慧。
10、话说这个司马昭,在专横跋扈这方面和他哥司马师有得一拼,他规定朝中一切大事必须由他抉择,其他人包括皇帝大人都没说话的份儿,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情何以堪?
11、曹髦不怕死,可王沈等人怕死,他们连忙去报告司马昭,但曹髦就一个人,手提三尺之剑,像一位侠客直冲司马府,虽然司马伷调兵来阻止曹髦,但曹髦毕竟是皇帝,血统摆在那里,士兵们不敢动他,纷纷退避,就这样曹髦杀入了司马府,他打算直接找司马昭,一剑把他杀了再说。
12、公元260年,司马昭逼曹髦下诏封自己为相国,加九锡。万般无奈之下曹髦只得让步,但他的悲愤之情郁结于胸,愤而写了一首《潜龙诗》:
13、在皇宫南阙下,得到消息的司马昭d羽已经在中护军贾充的率领下,集合军队,列阵迎战了。司马父子常年掌握军队,集合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是曹髦的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贾充见到宫中缓缓出来一支不伦不类的军队,嗤之以鼻。他挥手示意主动反击,自己带兵自外而入,扑向曹髦军队。曹髦的军队见状就溃散后退了。
14、曹髦抛下三人,匆匆告别太后,率领宫中宿卫、官僮数百人,敲起战鼓,出云龙门而去。皇帝身披新甲,坐在车驾之上,手持宝剑,大呼杀贼,激励士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15、此事立刻成了新闻头条,街头巷尾的吃瓜群众大胆而小声的讨论起来。虽然官方张贴太后诏书,舆论仍然鼎沸。
16、“生不如死”四个字,用在萧昭文身上再合适不过。到了阴曹地府,他也许能满足生前愿望,吃上一道蒸鱼。(司马昭之心下一句)。
17、释义:司马昭的心思,人人都知道。我不能呆在这里受他侮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18、曹髦,公元241年出生,魏文帝曹丕之孙,即位前为高贵乡公,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
19、曹髦毫无防守之力,被成济的长矛从胸中进去,于背部出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20、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曹髦见三人到来,不等他们开口,大声诉起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等被他废黜。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21、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
22、曹操晚年曾做过“三马同槽”的梦,就是说,有三匹马要吃掉曹魏天下。显然曹操的梦境成真,司马懿就是这第一匹“马”!而司马师自然是第二匹马,他没有司马懿还残存的负罪或说内疚感——否则司马懿也不会做这种恶梦。
23、皇上的话,并未打动这几个贪生怕死的大臣,王沈、王业甚至不顾王经阻拦,飞奔至司马昭府上去告密,说是皇帝要造反,让他想办法应对。曹髦见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自己“单干”。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这个年仅20岁的皇帝,带领300多个太监、侍卫,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讨伐逆贼之路。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
24、当时的皇上是曹髦。曹髦十五岁左右,也算年轻的皇帝,没想到司马昭掌权之后,竟然比司马师还专政,直接让曹髦当了一个傀儡皇帝。这还不算什么,司马昭手下的大臣也都不好惹,虽然司马昭对皇位窥觊,但是却也没说过什么,仍旧让曹髦好好当着皇帝,没想着将曹髦赶下来,但是司马昭手下有几个将领,他们都是军部的人,常年征战,一身血腥,就是觉得司马昭应该成为皇帝,竟然在司马昭还不知道的情况下直接冲进了皇宫然后击杀了曹髦。
25、此前,司马昭已是大将军,现在又封相国,等于国防部长兼首相,如虎添翼,风光无二。一时有点得意,工作上懈怠了不少,有时候也翘班不去上朝。
26、当年5月,曹髦找来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后说道:如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既然无路可走了,那我就只能以皇帝的身份,亲自去诛杀司马昭!
27、解释:赤壁之战前,为了打败曹操,黄盖主动要求周瑜使用“苦肉计”,把自己打得皮开肉绽,以便使自己诈降曹操,然后里应外和,火烧曹操的战船。用来形容互相心甘情愿。
28、贾充恶狠狠地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司马家如果失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他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
29、司马家一边的军队慌乱躲避,形势开始不利于司马昭了。
30、有官员拦住曹髦,上奏说天降大雨,出师不利,请皇帝收回成命。曹髦一把将他推开。
31、司马昭闻听自己的属下杀死了皇帝,也惊恐万分,立即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对于司马昭本人,这都是他自己一手策划的,但是他不能表现的过于高兴,应该让别人看到他的吃惊,悲伤,对下属的愤怒。所以司马昭一边假装悲痛,一边想着如何收拾残局。陈泰告诉司马昭,为今之计必须杀了贾充和成济,只有这样才能平民愤,才能让众大臣信服。司马昭听完这些话后,虽有不舍,但是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当断则断。以太后的名义下旨,贾充被贬为平民,成济被扣上弑君的罪名,落得个满门抄斩的结果,司马昭狠毒之心,也不忘把尚书王经等人一起处死,以绝后患。
32、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决定了,就算死也要做,更何况还不至于死掉!
33、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34、堂堂一个皇帝,想吃蒸鱼都做不到,真是让人无语!那么这个皇上,能做什么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应前者的要求给其加官进爵。
35、随着“高平陵之变”结束,司马懿虽掌控了曹魏大权,但忠于曹魏的势力却并未束手就擒,很快“汝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之叛就汹汹而来。司马懿只得拖着老迈身躯,算平息了这第一叛,不过司马懿却也被熬到了油尽灯枯的局面。
36、公元254年,曹芳被废掉时候,曹髦成了傀儡皇帝,虽然曹髦很有才能,但他却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因为他周围的人全都是司马昭的亲信,不过他不甘心沦为汉献帝那种皇帝,所以他要反抗,虽然他的反抗计划被扼杀在摇篮中,可曹髦却留下一句名言。
37、就这样曹魏失去了最有希望翻盘的一次机会。面对汹汹大军和杀气腾腾的司马昭,曹髦只得把司马师享受的一切,都给了司马昭,再寻良机。但很可惜,经过这次较量后,司马昭也意识到了曹髦的可怕,开始压缩曹髦的活动空间。
38、好在这仅是一个梦,司马懿很庆幸,不是真的。但司马懿却错了,从此后这种恶梦就缠上了他,两个月后司马懿就自感大限将至,于是交代完后事,把权力给了长子司马师后,司马懿死了!
39、第二年,司马师病死,其弟司马昭掌权,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皇帝。
40、其实,早在这之前,朝廷大权就归了司马氏家族。公元254年,权臣司马师以“失德”为由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曹髦年少,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实权被司马师掌控。当然了,他即使不年少,实权也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人家让他当皇帝,目的就是为了弄个傀儡在那里杵着。
41、魏帝曹髦看到自己的毫无权力,感觉到非常愤忿,于是召集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道:司马昭的野心,就连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坐视被废除的耻辱,今天我应该与你们一出去讨伐司马昭。
42、虽然只是短短九个字,但出自一个非自然死亡的皇帝之口,而且言简意赅,落地生根,朗朗上口。比“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都让人回味无穷。
43、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不受。
44、魏帝曹髦等于是表明自己不愿意像汉献帝一样,坐着被废除,他想找机会铲除司马昭,当年魏帝曹髦才20岁,年轻有为,用钟会的话来说就是:武类太祖,文同陈思。意思是武功像曹操一样,文采如曹植一般,这可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45、司马师同意了,一个14岁的小屁孩有啥可怕。同时他更明白,郭太后之所以强推曹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你让“八竿子打不着”曹据当皇上,她这太后还怎么玩?就这样曹髦登基!
46、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47、雨点由疏转密,天空一片灰暗,间或有雷霆闪电。
48、司马昭仍不死心,阮籍也明白再不知好歹可能就要掉脑袋了,只好边喝酒边写下《劝进表》。一篇官样文章被写得有理有节、文情并茂,阅读量和点赞率都破了当时的记录。
49、王经为人忠义耿直,对司马昭骄横跋扈、恣意篡权的所作所为很看不惯,但是眼看着对方权倾朝野,自己人微言轻,又没有能力阻止,只能在私下里暗自悲叹,感慨一番。
50、倘若曹操地下有知的话,估计他会狠抽曹丕,大骂曹叡,却要抱着曹髦放声大哭,喊出:这特么才是我真正的曹家子孙!
51、典故: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d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52、高平陵之变后,整个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架空了,但司马懿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时机不到他不会轻举妄动,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他虽然掌控力曹魏政权,但始终没有废曹自立。
53、当时的皇帝是曹髦,说白了也就是个傀儡,也就是说,虽然当时的皇帝是曹髦,但是权力不在曹髦手上,在司马昭手上。
54、一天,他把自己的几个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然后告诉这些人,自己不想束手待毙,希望他们追随自己一同讨伐司马昭。但是,这些大臣认为这样做风险太大,劝曹髦隐忍,曹髦不听,带侍从去袭击司马昭,谁知这些大臣中有人告密,曹髦被司马昭杀死,故事以悲剧收场。
55、这句话的大意是:野心非常明显,所有人都知道。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基本意思大家都知道,语境一般也不会用错。但是,这句话从何而来?为什么用司马昭之心指代野心?关于这些,未必所有人都清楚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56、曹髦从怀中拿出诏书扔在地上说:“这样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郭太后。
57、一天一个成语各位亲,我们是不是该修炼一下自己说话的能力。有些人不喜欢的圆滑世故长袖善舞,在古代竟然还是一种美德
58、公元260年,曹髦觉得司马昭迟早是当逼自己退位的,就像当年曹丕逼退汉献帝一样,他不能忍了,于是召集了身边的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为了鼓励他们跟着自己一起杀掉司马昭,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这句话一直传到今天,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
59、一天一个成语处世之手段?古时候赞颂的高尚品德,在如今竟然完全朝着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
60、空城计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诸葛亮摆空城计,在城楼抚琴,吓退的就是当时魏国大将司马懿。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就落到了司马懿手里。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昭继续专权跋扈,而且总想取皇帝之位而代之。魏国的第四代皇帝、曹丕之孙曹髦(máo)感到如此下去自己处境堪忧,就想先下手为强,铤而走险,除掉司马昭。
61、司马师疯了,我还没捏你呢,你却先要我断子绝孙。于是司马师强力反扑,诛杀了李丰和张缉三族,至于张皇后也被废掉,改立了王皇后。同时逼迫郭太后:废掉曹芳,让曹冲的弟弟曹据为新帝!
62、傀儡皇帝历来被人瞧不起,这位傀儡皇帝却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他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竟获如此“待遇”?
63、当时有个叫王经的尚书,是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王经出身平民,因为聪明好学,才学出众而得到同乡崔林的赏识,被提拔任官。先后历任江夏太守、雍州刺史、司隶校尉、尚书等职务。
64、这时,贾充带兵赶来。曹髦率先冲入敌阵,仗着天子身份,一通乱砍,无人敢上前跟他厮杀。
65、曹髦是谁?就是说出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位。后人如此评价他:“曹髦虽然是傀儡皇帝,却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66、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后一句就是: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67、解释:刘备、刘璋因为张松献图的事情有了矛盾,刘备让张飞带重兵沿长江而上,途中很多人投降,但是刘璋的巴郡太守严颜,严阵以待,誓与城池共存亡。严颜虽年近古稀,却非等闲之辈,有万夫不当之勇,张飞亲临前线,用计抓了严颜。
68、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69、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皇帝,一旦做了傀儡,那就一点自由和权力都没有了,想做什么都有人说不,甚至连想吃什么东西也做不了主,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皇帝不少,萧昭文就是其中之他连想吃蒸鱼都没门。
70、一天一个成语28——狼狈不堪(晋)平时只喜欢用狼狈,把成语的不堪二字都几乎省略,狼狈不堪的境地程度更深些
71、曹髦跟着又说:"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就是说自己不愿在被司马昭摆布,要直接去杀了他,曹髦能说出这种话,足见他的气势逼人,多么霸气,直逼当年温酒斩华雄的关羽,当初曹操想给关羽敬一碗酒,关羽却说:"酒且放下,我去去便回!"同样是如此霸气。
72、而这句话的典故是这么来的: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孩子,司马懿在曹丕死后其实就掌管了朝中大权了。
73、公元260年,曹髦已成“困兽”,他清楚若再等下去,结局就只能如汉献帝,就这么拱手认输吗?一个疯狂大胆的计划,开始在曹髦脑海中形成。
74、青年皇帝曹髦眼见权力威势日渐削弱,不胜愤恨,谋划除掉权臣司马昭。
75、当时的小皇上正是曹芳,眼看着司马懿死了,但是却有了一个司马师代替了司马懿。司马师虽然是辅佐大臣,但是几乎已经将曹芳架空成为了傀儡,曹芳没有办法,只能蛰伏多年,通过几个大臣,想要设计将司马师拉下台,但是可惜了,他们的意图还是被司马师发现了,政变都还没有筹划好的时候,曹芳的那几个心腹大臣便都已经死了,司马师也对曹芳有了不满之心,想了想,便直接将曹芳废除了皇位,另立了曹氏的人当皇上。
76、因此钟会曾对司马师,如此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就是说,曹髦文采如曹植,武略似曹操!当时吓得司马师黑着脸说:真太好了,这可是我大魏的福气啊!实则,此刻司马师已经后悔了!
77、如今一提曹髦诛杀司马昭,人们只记住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认为曹髦太年轻啊,或太鲁莽啊,总之不应该,因为随后他就被成济给杀掉了。但可知,其实后面还有这么一句吗,尤其是“况不必死邪”(不至于死掉)!
78、一天一个成语你喜欢一个人,这个人也喜欢你,可是面对你的靠近,ta却会表现的忽冷忽热、若即若离?
79、王经上前阻拦说:“从前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最终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朝中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朝廷的力量十分弱小,千万不能逞一时之快而招惹祸端,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80、司马昭一脸不悦的叫二人进来,话听了一半,就立刻站起身来,急忙召护军贾充等前来戒备。
81、因此,分析曹髦之死,不能只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这句才是关键,可惜却被忽略了!
82、(成语释义)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83、这其实也应是曹髦所预想的结果之否则他不会说“况不必死邪”。也就是说,曹髦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随即亲自讨伐,是在用帝王最后的尊严,对冲司马昭的权威,把局面彻底搞乱——乱了,他才能有机会!根本就不是无脑送死或鲁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