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教师乙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2、主旨句。以手指的全体来比喻人的全体,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
3、如果一个人的盲区最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拘小节、夸夸其谈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处,别人看的见,他却看不见。造成盲区太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的太多,问的太少,他不去询问别人对他的反馈。所以在沟通中,你不仅要多说而且要多问,避免盲区过大的情况发生。
4、•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5、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6、“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孟子名言警句解释座右铭)。
7、 ②抱着这样的烦恼,我翻开了《贝多芬传》。在书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身影——贝多芬,身患重病却坚强地在琴前创作的身影。他的命运无疑是多舛的,可他却没有曲服,坚决而肯定地说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失聪并未阻止他在音乐路上前行的脚步,他坚强地战胜病魔,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经典的乐章,读到这儿,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命运交响曲》的旋律。此刻,这旋律是多么振撼激昂,比我之前所听过的每一次都要更加猛烈,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击在我的心头,我看到了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与这旋律所结合,于我而言更加震动。不觉间,我早已泪流满面。
8、 活动三:探究匾额的文化内涵。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全聚德”“同仁堂”等知名匾额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说说自己看到的匾额,继续在小组内谈谈这些匾额的文化内涵。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11、 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的段落安排比较清楚,但各段中的层次很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句群,比如,空间顺序、动静关系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剖析教科书选文中某些段落的层次关系,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有二百多字,写了植物、动物,远景、近景,静态、动态,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味觉感受等众多内容,层次清晰,堪称典范。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组课外材料,其中包含相互关联的句子,但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不紧密。重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层次组织这些材料,重新调整语序,写成一段层次清晰的文字。
12、中国气概、中国操守、中国格调、中国气节......十句古语阐释了“中国精神”,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3、(1)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4、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道路,但不管在任何处境下,劲直的节操绝不能改变。
1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16、•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17、到了清朝“康乾盛世”,也是遵循“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延续了以往的“经筵”制度,挑选通达经典而又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国师,在宫廷讲经,而且皇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听讲,并且对这些国师以尊师之礼来加以尊重。这些国师在宫廷里讲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所以从上至下,思想高度统国家强盛。
18、•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19、(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20、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2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23、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24、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
25、涕(tì) 轧(yà) 憎(zēng) 胚(pēi) 祸(huò)
2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27、(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28、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29、▍音频来源: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央广新闻、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罗玲老师读课文等
30、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1、阅读方法: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语言读来妙趣横生,适合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建议和爸爸妈妈一块儿来读一读,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32、这是四端学说的一个概括。,四端学说是孟子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33、举例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排比,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即富贵不能使之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之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之屈服意志。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34、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孟子》便是这些智慧的载体之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学习《孟子》其他文章,使自己的品格与智慧更加完美!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个并列排比句,以三个“不以”语势强烈地进一步强调物质条件不足恃,从反面说明了“人和”的重要。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7、(解读)形容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满园芬芳美景。引申为团结一致创造更好地状况。
38、孟子曰:“是焉(yān)/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9、出自《千字文》中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40、 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41、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42、(5)每个小组选派两位代表,每位代表回答一个小问题。
43、为什么“以友”能够“辅仁”?李泽厚在书中还引用了康有为《论语注》的一段话,其解释可谓精当明了:“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历生。置诸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就是说,多跟好人、仁人交朋友,以“仁”的标准来交朋友,是成仁、达仁的重要途径。《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乐淘淘于远方的朋友来与他相会,想必是出于“辅仁”的原因。一帮仁人朋友欢聚在一起,其所论、所做自然离不开高尚的仁德。就像现在慈善家们聚在一起做善事,“志愿者”们结成组织做义工,大家互相勉励帮助别人,使自己的灵魂也得到升华,岂不是快乐无比的事?
44、未知区大,就是关于他的信息,他和别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人,他不问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也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封闭使他失去很多机会,能够胜任的工作可能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45、•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冑、盾之类。
46、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7、(解读)《尚书-周书》中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48、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49、(1)出处是:明·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
50、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51、(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
52、(解读)《诗经·木瓜》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5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5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5、(1)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解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7、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
5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60、(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针对圈画出的关键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明确其意思。
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63、 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6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65、《论语通说》中解释:“‘文’是礼文、节文之意。‘以文会友’,即是说在交友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朋友的素质,还要注意交友的方式,始终以礼相待。能做到以上两点,交友的过程不啻是个成仁的过程。”
6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jiāng)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qī)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7、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68、“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对执法司法状况,人民群众意见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映还比较大,只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9、(3)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分别说说自己了解的相应事例,组内共同商讨该事例是否确实符合相应观点,如果符合则由一名同学记录下来。
7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1、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
72、 活动一:了解匾额里的“错别字”,猜猜匾额中“错别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有些匾额里的字看似有误,实际上有独特的寓意。
73、“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
74、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75、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古代的君子,如果烦忧错误,便能够及时的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错误,便会继续延续下去,不做任何更改。
76、(3)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77、 生:“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蹲”和“靠”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我”处境的危险、内心的恐惧。我们害怕的时候经常就是“蹲”着“、靠”着的。
78、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79、(解释)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
80、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大丈夫”观,把握其基本观点,并且学习当前社会中能够称为“大丈夫”的楷模,促进学生的品行发展。
81、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