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更确定地把死亡规定为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因为所谓爱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消除自己的个体性,实现人与上帝同一。上帝是人关于精神的一种认识,是精神的普遍性本身,人与上帝同一最后就归结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是人的个体性与人的普遍性的同是精神的特殊性与精神的普遍性的同是精神同它自身的和解。所以,黑格尔的死亡哲学其实是个圈,终点就是“我=我”。以此种态度对待死亡,他对这样的人的人格作了很有特色的解说:“一个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了一场的个人,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一个人,但是他没有达到他之所以被承认的真理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
2、很多时候,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北大保安”群体逆袭的背后,离不开好的学习氛围的熏陶。
3、最后,分享几个黑格尔的逸闻趣事,大家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用“绝对知识”来探索科学的(引自豆瓣,已确认过其真实性,读者可自行搜索证实):
4、黑格尔于1801年1月来到耶拿,直到1807年3月才离开,这六年时间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意义、最艰难辛苦的岁月,同时也是黑格尔崭露头角的时期。黑格尔在起程前写给谢林的信中说:“我不能满足于从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开始,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我必须把青年时代的理想转变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为一个体系。现在我问自己,我在什么时候才能着手这一工作,将怎样求得对人类生活的干预。”这一年,黑格尔已经整整30岁了,和以往的天才哲学家相比,黑格尔算是大器晚成了。
5、一位对黑格尔非常崇拜的学生曾经生动地写道:“他疲乏无力地甚至有点抱怨似地坐在那里,低垂着头,缩成一团。在宽大的讲义夹中翻前翻后,翻上翻下,似乎在寻找什么。讲课断断续续,欲言又止,因为他不断咳嗽,还不时清嗓子。每个句子都是单个出现,好像用了很大力气才艰难地蹦出来。每个词,甚至每个音节似乎都不乐意痛痛快快脱口而出。他声音混浊,讲一口地道的施瓦本方言。但恰恰经过他的声道,每个词都会变得异常重要,字字千金。总之,不管怎样,他的讲话还是迫使所有听众深深地崇敬他,感到他的高尚与尊严。他的讲演有战胜一切的严肃,而严肃的东西却又通过幼稚表现出来。我简直无法抗拒他的吸引力,因为在貌似晦涩的外表下,一个伟大的思想在抗争着,漂动着,却同时保持着一种巨大的、十分自信的舒适与平静。突然,他的声音提高了,洪亮了,眼光犀利,直射听众,在永不熄灭的火焰中闪烁。与此同时,黑格尔语如泉涌,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语言直捣听众的灵魂。”
6、陈家琪|“平庸是时代的危险所在”——再论尼采的“大政治”概念
7、投稿邮箱:wenhuazongheng@gmail.com
8、今天的中美之争会有怎样的结局?黑格尔所论的悲剧“和解”或已点破:悲剧的各方都代表某种真理性,但都是片面真理,各方因各持己见,势必发生冲突,而在冲突中终于认识到各自的“合理性”,最后达成“和解”。这种“和解”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损失,但各方并不认为自己会损失,或并不把自己的损失当回事,也许,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而身处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们,可能并不确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将通往何处。
9、黑格尔哲学对人心的蛊惑,主要力量在于,它几乎每一段话都在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你还不能质疑,因为它每一段话都是明显错误的,要么就是废话,你甚至怀疑是不是你的智力不够,没能理解他的意思——因为历史上从没有第二个人会写出每一句话都是错误的“著作”。物极必反,很有道理。如果一篇论文,全文都推理严谨,最后有些许地方有漏洞,可能就被你抓住了进行反驳;但如果你发现一篇广为流传的论文,它全文都在胡说八道,每一句话你都觉得错误百出,你会怎么想?大部分人都会害怕权威,觉得,肯定是我的智力有问题,没理解他的意思,啊,黑格尔真是伟大——从未有第二个哲学家让我如此费解。
10、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基础,与《几何原本》在数学中的地位一样。主张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11、但是,黑格尔这个大胆宏伟的试验最终还是要失败的。首先是我们所看到的冷酷无情的事实难以证实他的学说。不可否认,现实中也有高大完美的世界伟人,也有完美的有机体,也有合乎道义的国家制度,也有成功的艺术品,真正的宗教,伟大的哲学。黑格尔可以把它们看成上帝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沙漠浩瀚无垠,上述这些不过是些微乎其微的绿洲。无意义、并不完全的现象在自然界几乎到处可见,还有无数没有成功的实验、白白浪费了的生命、无穷无尽的重复。人的感觉中也有混乱的成分。这些事实很难解释为上帝的自我表现。人类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无关紧要的偶然事件,它们也是无论如何不能被看成“绝对精神”迈向完美的脚步。
12、老朱哥猝然离世,悲伤不已。认识他时间不长,但近年来交往频繁。在这座省城知识界的老人中,他是一个传奇。他思想深邃,知识广博,是国内少有接受过西方理性训练的学者,跟他聊天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本来说好十一月回贵阳好友们再聚。不料生命无常,临别时相约竟成永诀。看到他一篇几年前的文章在此转发,以纪念这位眼光能够穿透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者。(程建三)
13、我知道黑格尔的名字是在1966年之前。那时我是高中学生,不知怎么就忽然对马克思的一脸大胡子有了兴趣;后来参与每时每刻无处不在激烈进行着的大辩论,才知道除了毛主席语录,还可以引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语录。那时全社会都在打“语录仗”:谁引用的语录多,谁能说出别人都不知道的马、恩、列的语录,谁就立即在理论上占了上风。于是我也就很快有了一本《马恩列斯语录》,是《人民日报》无产阶级革命派、首都红代会中国人民大学三红和陕西师范大学革命委员会联合印制的,比《毛主席语录》更厚。有点遗憾的,就是所引马克思的话并不多,恩格斯次之,多的是列宁和斯大林的语录。就在这不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录中,出现了黑格尔的名字(恩格斯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去反驳杜林)。杜林肯定是“坏人”了,黑格尔是好人还是坏人?不知道。1966年前如我这样喜欢读书的人,也是首先要搞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都是自己心中所喜欢的人物,但又不可能说他们是“好人”。这个问题纠缠了我们这代人很久,一直到刘少奇、邓小平、林彪、彭德怀、“四人帮”的出现,好坏之分依然是一个说不大清楚问题,尽管已然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区分与思考了,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本该超越了质的判断、反思的判断和必然的判断,达到了概念判断的层次。紧接着的,应该是下一步的推论了。那是要冒一定的理论风险的。只不过当时并不懂得而已。但自小就灌输进大脑里的一大推抽象概念,却一直是我自己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14、“我不能满足于从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开始,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我必须把青年时代的理想转变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为一个体系。现在我问自己,我在什么时候才能着手这一工作,将怎样求得对人类生活的干预?”——黑格尔
15、据了解,罪犯Booth和女法官MindyGlazer曾经就读于同一所中学,还是同班同学。女法官MindyGlazer说,中学期间Booth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梦想是当一名医生。
16、许多哲学家在儿时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父亲指着天教他说“天也”。朱熹反问父亲“天上有何物?”他父亲觉得十分惊讶。陆九渊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父亲没有回答,陆九渊为了想通这个问题而废寝忘食。
17、 改变家庭环境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或者现在
18、作家冰心说:一个美好的家庭,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无论何时何地,想要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前提是我们首先应学会建立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爱,这是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
19、哲学家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爱思考,爱追根究底,使别人的生活不得安宁,也使自己的生活不得安宁。平常人一般是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安享天伦之乐。而哲学家却总在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在这个世界上处于何种位置?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常识和科学或者认为荒唐可笑,或者说不了也不知怎么去说,但是哲学家努力在说,在哲学家的叙述中,已有的知识得到澄清,未知领域的某些路径和方向逐渐逐渐明确起来,人类的思维由此得以深入。
20、其实,也有媒体报道过很多“学霸寝室”、“学霸班级”的新闻。曾经有一则#最强学霸寝室,6人全上清华北大#的新闻刷爆朋友圈。
21、我这么说,肯定有人不高兴了。因为如果承认黑格尔哲学是邪教,他们之中的许多就会丢掉饭碗和自己装逼的资本。但事实就是如此,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邪教,对于有理性和教养的正常人,它的哲学毫无说服力,但是却蛊惑了一大批理性天赋很差,但是梦想着在智力上超越科学家,超越企业家,超越一切普通人的哲学邪教徒。
22、朱正琳的这篇游记,传承了他的一贯风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而且是非常独特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众多点赞好评与转载,为该专栏奠定了基础,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正琳并传播他的观点,我曾两次请他转发该文,都被婉言拒绝。一次他说,“我很少在朋友圈发东西,自己的文章尤其不愿发”;另一次他说“我就不发了。老兄莫再相劝。”在翻看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发的几乎全是一些海外旅行的照片后,我就不再劝他了。但他对文章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为人低调谦逊的作风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3、近日,又有一则关于“北大保安”的新闻冲上热搜。还记得掌握15000+英文词汇量的北大“网红保安”许文龙吗?据新闻报道,许文龙在工作之余完成了所有大学本科课程并通过答辩,即将获得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学历。
24、黑格尔以人的精神为例,想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因为人的精神是上帝表现自我的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就可以把人的精神看成是上帝精神的副本。而人的精神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呢,黑格尔回答说:人能意识到自我,“从本质上讲,精神就是自我意识”。但自我意识的特点却是:它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自我意识可以有许多阶段,它是一种成长着的、自我发展的意识。最能直接说明这一点的是,譬如儿童意识自我的方式就和成人的不一样。现在,黑格尔就要证明,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是辩证性的,通过三个阶段完成的,就像我们观察爱情及生命这些现象时所看到的那样:“精神的发展是经过超出自我、分裂自我、异化自我,同时又复回到自我之中。”
25、第二次与正琳合作是源于今年2月份的聚会。这次聚会上,不学冒昧请正琳给初创的海外黔人贵友平台赐稿。虽然正琳此时眼睛不太好使,很少上电脑写作了,但他还是爽快的答应义务为平台撰稿。3月回到纽约没有多久,果然收到了正琳从电子邮件中发来的大作《美国没有古迹》。稿件最终定稿之前,我们几经邮件交换意见,对包括古迹定义等在内的一些小地方进行了修改。
26、因此,爱的本质这个问题便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通过观察爱,他得出了第一个决定性的发现,奠定了他的整个哲学思辨的基础,因为这个发现不是别的,正是辩证法。后来黑格尔才在整个现实中都找到了这个规律。因此,辩证法的根源并不是抽象的思考,而是完全来自于对具体现象的观察。辩证法不是哲学反思的对象,而是所有现实存在的本质结构。
27、耶拿是普鲁士的大学城,是许多先进的德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在这里他们教授哲学、历史和希腊文。这里是文艺复兴的中心,是一个闪烁着巴黎自由思想光辉的热情荡漾的地方。他来到耶拿,应聘担任了大学讲师。正当他要在这个寂静的大学城里过平静的生活时,拿破仑率领他的军队来了,平静的生活被搅得不得安宁。很快拿破仑打败了普鲁士,征服了奥地利、意大利和荷兰。黑格尔只好从耶拿逃到了巴伐利亚,寻求新的生活希望。
28、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29、对比两个家族,我们会发现好的家庭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让他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30、(注):本文选自《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
31、黑格尔所从事的,当然是一项艰难巨大的事业。他要将整个现实解释成“绝对精神”的纯洁完美的表现。他要描述的是“绝对精神”自导自演的悲剧。“绝对精神”永远将自己客体化,在这种状况之中将自己交付给痛苦与死亡,然后又从灰烬中升起,进入辉煌神圣之中:“精神的生命,并不是害怕死亡,使自己免遭毁灭,而是忍受死亡,在死亡中保存自身。通过在绝对的分裂中找到自我,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
32、2018年12月30至2019年1月1日
33、维特根斯坦上哲学课从来不备课,上课时他思索着哲学的底蕴,也要求学生跟他一起思考。大多数学生都跟不上他的思路,据说有些学生每上一次他的哲学课要整整一个星期大脑才能从疲劳中恢复出来。而维特根斯坦也总是被自己的讲课弄得精疲力竭。他常常在讲课结束后立即离开,跑到电影院去。在那里他坐在第一排,让银幕上的图像占据他的大脑,这样他就可以暂时从折磨他的哲学思想中解放出来。
34、上帝位于万物之中,万物依赖神而存在。当然,这个上帝不是基督教所说的那个人格化了的、具有超验意义的造物主,而是“世俗化了的上帝”。尽管如此,黑格尔还是向基督教所奉行的上帝概念靠近了一步,特别是将自己的上帝概念与传统的认识联系起来。显而易见,黑格尔所理解的上帝是“精神”,因为他认为,在世界上,人的精神最高级、最明显地表现了上帝。但如果神在人的精神中表现得最充分,上帝本身也必然具有精神性。“绝对就是精神,这是对绝对的最准确的解释。”这样,黑格尔就得出了他的哲学思辨中最基本的概念:“绝对精神”或“上帝即绝对精神”。
35、哲学家常常沉静在自己的思维之中,西方有一个漫画形象叫“心不在焉的教授”,幽默故事也常以哲学教授为打趣的对象。据说。黑格尔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以至有时闹出笑话。有一次,黑格尔下午三点的课,他两点就去了。教室里听课的是另一批人,可是他没有察觉到,就讲起来。学生在下面暗示他讲错了,他根本就不理会。
36、-----------------------------------------------------------
37、黑格尔(Hegel),一个平庸、无知、愚蠢、令人讨厌恶心的江湖骗子,大胆妄为、放肆无耻到了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地步。但他编造的一大堆胡言乱语,却被那些廉价的弟子们捧为万古不朽的至言,被笨蛋们当作真理科学。黑格尔败坏了整整一代学人。
38、但是,如果上帝要真正地意识自我,就不能永远沉睡在梦幻之中。因此,黑格尔便开始描述上帝达到完全的自我意识这个巨大的过程。首先,上帝必须开始寻找自己,必须经历第二个阶段,即自我异化阶段,必须将自身外在化。它观察自己,将自己分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将被观察者看成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黑格尔提出了非常大胆的观点:这种外在化了的上帝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上帝的自我异化就是上帝的世界化。但这也意味着:黑格尔必须从上帝,从“绝对精神”出发来解释整个现实。他的哲学思辨的出发点是上帝,黑格尔成了人化了的世界精神,即:上帝精神变成了人。
39、哲学家的思考是一件紧张的、急迫的、严肃的工作。罗素在写作《数学原理》时,每天大约写作10到12个钟点,每年写8个月,整整三年时间,他埋首在手稿中,这些手稿越写越多。这种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使他想自杀。哲学史上有很多大家疯狂、自杀,大概与用脑过度有关。
40、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41、今年2月,在贵阳河滨公园与朱正琳伉俪和其他朋友再次小聚,得知他们将到匹兹堡与儿子一家小住一段时间,大家因此相约待我回到纽约后看看能否在美国相会。谁知这位知名学者与资深书评人,突因疾病10月21日在美国谢世,这次见面竟然成了与正琳的诀别,这位睿智的仁兄走的这么早,悲伤不已,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