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旁白的这种处理便巧妙在了避免重音的重复从而保留了语音知觉的刺激。如果把重音都放在两个“最”字上,同样也可以起到强调美食体验的目的。但是这样的重复无疑也淡化了受众对语音知觉的刺激与识别。因为两个“最”字是处于同一范畴的语音,当同一范畴的语音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时,语音知觉对于这句话的感受便会产生忽略,这也与重音的存在意义相悖了。因此并不是只要对语音的强调就全是重音,重音的目的是调动受众的语音知觉,而不是听觉。
2、语境的更换,是将材料选段从原语境中隔离出来,切断任何前情联系。在此基础上自己独立创造新的语境,而后再对选段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不用改换稿件,是对现有材料的再次运用。
3、在现实生活中,朗诵也是一项很好的体现出创作主体的广义语感的一项实践活动,因为它可能建立在相同的文本资料上而产生了不同的创作表现,方便人们进行观察与对比。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开头句:
4、本文中将语感分为“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两大分野进行了讨论。对“语感”概念在播音学领域中的提出符合张颂老师对于教学创新的要求,他生前提到:“任何创新,都不能逃离继承。不了解前面的论说,就不会进行前沿性、超越性研究,也就不会发现前人立论的正误。”(45)播音基本功中的停连重音等表达方法,即兴口语中的话语样式的划分等,都是语感理论在播音学中得以成立的直接体现。现如今,播音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已经达到了事无巨细的高度,但是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学、语音学层面。对于语感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了语音、语言学,还包含了对教育学、语言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引用与转化,这未尝不是一项有继承的创新!
5、宽畅欣慰:儿子总算理解了自己的苦心,她感到很~。(慰藉读音正确读音)。
6、前苏联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夫提出:“语词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而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43)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回到生活当中来,怎么样算是一个语词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上一个鲜活的细胞而存在了呢?比如说,当人们看到“冷”这个字首先想到的便是触觉上的感知,这个“想”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认知结构中已存在的过去实践经验的一部分。除了感觉到冷,人们可能很快还会想到白茫茫的雪、想到热气腾腾的火锅等意象,衍生出一系列由触觉到视觉、味觉的动态过程。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说“冷”这个词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文字符号,而是人们自我认知中的一个鲜活的细胞了。因为人们对它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单纯的语义层面而具备了感性的个人涵义。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过相似的理论,他强调要让语词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语词突破语义范畴在人的头脑和心灵里变成一种积极的符号,成为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他明确指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44)这些理论的提出对于学生们口语表达的训练是有指导作用的,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们在规定话题里语言表达不流畅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脑海中没有相关的东西,而是有却意识不到。
7、B:经过煎炒烹炸这四道坎儿,香喷喷的肘子就出锅啦!
8、看戏不怕戏台高,笑看他人悲欢喜的看客心理要破;
9、沙汀《困兽记》七:“于是,他站起来,直走向田畴去,浮上一个宽慰的微笑。”
10、传统戏曲生存艰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是戏曲自身没有及时完成向现代审美的转化。现在许多年轻人以为传统戏曲就是夸张的脸谱、就是小嗓子演唱的声腔,就是杂耍,完全忽略了戏曲形式之内的生活内容和精神内涵,忽略了戏曲首先是用来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文学艺术形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曾经在一种共识之下积极发展,那就是“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与“地方戏曲的都市化”。现代化不是要颠覆传统藐视经典,都市化更不是要阳春白雪脱离大众,而是正视戏曲所面对的生存时代,提倡戏曲自觉实现自身的价值更新与审美转化。
1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殡仪馆执行合伙人希拉·克鲁格:我的业务量是原来的三倍,我们碰到过一天内一对夫妻双双去世、还有一周内父母和孩子都去世的情况,这让人心碎。疫情以来,她的员工数量增加了一倍,并且购置了三个冷藏室以储存遗体,但是现在这些也满了,但让人崩溃的是,并不只有这一家殡仪馆如此。
12、藉,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字形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本义是指古代祭祀或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还有顾念、顾惜的意思,还可指杂乱,烦杂。
13、通感,又叫“联觉”,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它涉及到人类心理学上的感知现象与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两项定义。由于语感正是人作用于“语”上而获得的“感”,因此通感的两项定义均会涉及到对语感的研究。钱钟书先生在其书《通感》中做出过如下解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14、2, 科学给青年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
15、您还可以通过联系各美国主流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新闻故事等素材,吸引他们的注意甚至采访,让华裔的声音传得更远。
16、慰藉心灵:wèi jiè xīn líng
17、有的说法将播音主持视为理论价值落后于实践价值的一门学科,对于任何专业来讲,这种想法都是短浅且偏见的。但如果辩证来看,也正说明播音主持的理论领域有着丰富待挖掘的创新潜力。对于语感的学习与认识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使学生首先感觉到语感的存在,然后再明确意识到并开始探索对语感的掌握。近代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到:“认识就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对于语句的体会不够深入,在口语表达时总是言不及义,原因在哪?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吗?是因为语料的储备不够吗?可能都有,但是怎样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入呢?怎样在自己现有的语料储备基础上也能组织好语言呢?这还是需要回到作为言语实践本源角色的语感上来。
18、如果真的存在“语言本能”,那么从某种角度上说,全人类其实都在讲“同一种语言”,只是所用的词语各不相同而已。但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每个人说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语言,只是大家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理解罢了。
19、古希腊晚期的思想家伊壁鸠鲁不仅承认感官享受是幸福生活的目标,而且更试图解答“怎样才能快乐”的问题。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诊断痛苦和欲望的脉搏,制定出摆脱精神苦难、谋求快乐人生的方案。伊壁坞鲁开出的药方有三大元素:友谊、自由和思想。由此知道,富甲天下不会增加快乐,快乐的真谛在于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沟通;读者因此可以减少一些迷茫、错位、惊愕、焦虑,增加一些理性和自信。
20、如图所示,人的生理与心理活动与五觉的联系息息相关,人的表达意向自然也时刻被它们所影响着。人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跳脱出现有认知结构而凭空组织一段话语,假使话语表达为“果”,那么“因”一定来自于在具体情境中五觉之间的一元或多元的综合影响。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契诃夫“脑袋咔哒一响,一篇小说就此诞生了”,写小说的过程很复杂,但是起因一定是在那一刻的一阵风或者是一丝花香等因素通过人体感官渠道刺激了人的表达意向,从而有感而发。在语感理论体系中,这些“因”的影响就属于广义语感。
21、要研究语音感与四种表达方法的联系,需首先从“语音知觉”开始,“语音知觉是一种非连续性的具有离散特点的范畴性的知觉,即语音知觉将语音刺激识别为音位范畴,对不同范畴的语音易识别,而对同一范畴中的语音刺激不易识别。”(24)也就是说,语音感与四种表达方法的联系正是建立在创作主体对语音做出韵律性的灵活变化来强化不同范畴的语音刺激,从而使受众的语音知觉得到充分调动,深化语言表达的体验。
22、 有时候⼀些慰藉的话能够让别⼈听上去很舒服。
23、正因为如此,“语义感”对于有声语言创作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文学作品本身可以文理通达,扣人心弦,但是因为受众的理解能力互有差别,因此对于静态的文字资料的体会互有多少之分。但是文字资料经播音员主持人的再创作后,就变成了动态的有声语言信息,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众对文字资料体会的门槛。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24、张颂老师曾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提出过如下期望:“我们一贯认为,我们的理论必须更加广泛、更深入地继续研究、探讨,而没有任何理由故步自封,停滞不前。”(47)这句话启发我们,学术视野不应该满足或拘泥于现有理论的广度,要将相对抽象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这样才能将理论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再认识到理论的不足。
25、©本文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2017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南若冰,版权归作者及其学校所有
26、 记得多给你的家长说⼀点慰藉的话才能够让他们⾼兴。
27、由以上老师的提问看到,首先对于学生的思考范围作出明确的指示,是从红色联想到一个人;其次,老师并没有明确提到你要从红色联想到一种触觉、嗅觉等,而是将联想的方向放在了人身上。这是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人”这个字早已具备了个人涵义,没有人在联想到“人”时首先想到的是“高级动物”这个字典中的解释,大家必然会想到记忆中的那个“谁”。其次,“人”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元素复杂的客体,小明由红色联想到了红色的辣椒,后又想到了味觉层面的辣椒炒鸡蛋,然后想到了妈妈,这是由单一的“觉”联想到包含这个“觉”的复杂客体上的过程。
28、语感这一学术与教学理念虽然在我国的语文教育领域羽翼日益丰满,但是在播音主持专业领域内现今还未出现明确提到并运用“语感”的理论体系。因此单从学术交流的价值上来讲,将“语感”这一概念运用在播音主持领域中来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张颂老师在《播音主持艺术论》一书中提到“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个过程,成熟的理论是由不成熟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而成。”(5)况且,此次学术上的跨界运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语感与播音学这两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而展开的交流研究;此交流也非生搬硬套,因为播音主持本就是围绕语言、语音理论与实践而展开的一门学科,而对于语言的运用就必然会涉及到语感的实践,因此对于语感的研究具备进一步深化播音主持理论体系的潜在价值。
29、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护士举行示威要求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ABC报道截图
30、需要注意,“藉”是不存在jì这个读音的,所以wèijì的读法就错误的。
31、一线救援人员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他们早已精疲力竭,管理人员也难以维持运营,整个救援系统已经不堪重负。目前,美国救护车协会已经要求拨款26亿美元,以使紧急救援服务系统能够有效应对新冠疫情。
32、(2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3、美国主流社会利用这种畸形“标杆”似乎在告诉其他族裔:这就是模范生,你们好好学习吧。而这一次,他们似乎要失望了。
34、回望历史,我们不能忽视戏曲的每一个繁荣时期,都是以城市为标志的,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古希腊、古罗马的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印度的梵剧和古歌舞剧都是在当时那个国家的首都或商业大都会完成,然后形成了一个时期的戏剧形态,再向周边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市场辐射,同时享受在城里形成的戏剧成果。现在我们一说下乡,就是简单的为农民服务,就是大篷车或简易的土台演出,好像下乡就等同于轻装简从,等同于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等同于将就而不是讲究,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农村演出当成了广场艺术的演出,把送戏下乡与艺术简陋简单地画上了等号,这是一种将戏曲演出市场与艺术发展方向相对立的简单思维。
35、与此同时,美国在感恩节后,多项疫情指标刷新纪录,多地医疗系统承受重压。
36、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 停课不停学,学些什么更重要?
37、提问题是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实施的一项普遍的教学方法,用以展开与学生的学术对话。提问与追问的区别在于,提问是独立的个体,而追问是由这些个体以连贯的前后逻辑而展开的对话。追问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若学生回答错误则继续给予肯定以强化学生自我认同,再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支点衍生出下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答案是具备好奇心的,但是由于自身认识的不足,可能难以找到支撑自己继续探索的支点。例如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在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向哪方面去思考,可是又不敢多问老师,那么个体的探索可能就此作罢。这就要求老师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抓住机会主动延续与学生的问答,而不要等有学生问了才开始交流,那样的教学是相对被动的。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在课堂上时刻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像一个号角一样随时准备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与探索欲。
38、他经过努力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感到很慰藉。
39、老师:好,同学们,之前咱们说到这句话体现出了咱们的解放军战士得到了大部队的支援而特别激动。那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单拎出来,咱们把它变成是从国民d残余部队的士兵嘴里说出来的,那我们该怎么表达?
40、差可告慰 ( chā kě gào wèi )稍微可以让人感到安慰。
41、(16)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第一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42、将逗号换成感叹号,将第一个感叹号换成问号,体现出了人物由初感疑惑甚至惶恐,紧接着便是突然激动的快速心理变化,引得读者也循着人物的心理轨迹体验了一番。就好像一开始还疑惑这炮声是否会是敌人的,甚至握紧了手中的钢枪已经准备好了战斗准备,但是紧接着激动地心情一瞬间带动五脏六腑沿着大动脉直冲脑门,紧随而来的喜悦让他不禁大喊:解放军的炮声!
43、大部分语言学习者或许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向他人“科普”一门被误解很深的专业呢?我曾经的想法是,告诉别人我们究竟在研究什么。现在的想法有所改变,因学习愈加深入,我认为应该告诉大家人类语言为什么值得研究。
44、例句:科学给青年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
45、所谓广义语感,是指人们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大脑受语言图式或非语言图示支配而体验到的直觉感受。(15)它是大脑经过狭义语感阶段的处理后,对输入或输出的信息进行再分析、进一步处理而得来的主观感受。广义语感的信息处理范围是无限大的,它最初的激发点是实践主体所接触的语言文字等物质资料。广义语感会随着实践主体的个人经验与阅历积累而逐渐丰富。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夏丐尊先生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字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再是‘昼’的反面,‘田园’不再只是种菜的地方。见了‘新绿’二字,就会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等等说不尽的情味吧。”由此看出,广义语感所关注的对象不再只是语言物质层面措辞的正确、得当与否,而是大脑受到信息的刺激而产生的更深层次、更广泛的联想与感受。例如对于军人来讲,看到“赤”字可能不只想到了红色,还想到了守家卫国的赤诚之心;小孩子觉得“新绿”只是绿色的一种,但是在晒太阳的老人看来可能还是年轻时的少年气概。而且随着实践主体阅历的积累,以非语言图示为背景的广义语感的感受能力会延展出更为广阔且无限大的理解空间。
46、同时,老师赋予了每一位研究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这为我的学术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灵感与思路。古语有云:讲学不尚躬行,就是口头禅。如果没有这些宝贵实践经验的积累,我的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可能都只是空中楼阁。只遗憾时间过得太快,现在想来三年也不过转眼一瞬而已。如若还有机会,定要继续跟随老师求学深造!
47、过去50年,美国保守派评论员和一些媒体通常把亚裔——有时又特指华裔——称为“模范少数族裔”。这种看法看似褒奖,但对于许多华裔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攻击性的标签,是他们几十年来一直试图摆脱的身份。在这“模范少数族裔”的高帽下,“从不抱怨”、“听话”、“不反抗”就是华裔标志性的特征。
48、叔本华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德国,虽早年丧父,但一生并无衣食之忧。他生性多愁善感,却又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痛感人生苦难。三十岁时写出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却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直到四十多岁仍然一事无成。在愤世嫉俗之余,难免自我安慰,自我仰慕。他在感叹“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同时,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天才地说出了这个真理:人与其它动物一样服从“生命意志”,但人又是万物之灵,人通过哲学和艺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勾画生存的条件,因此,只有人才能自我解惑,只有人才能认识自身。人或许永远不可能摆脱“生命意志”,但正是艺术和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把人生痛苦转化为“知识”,人才可能获得洞察世事的省悟和少许的安宁。
49、(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第267页
50、其实语义更加侧重于强调语言单位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的意义,它体现出的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可以与语音相互结合从而形成语言单位。例如“毛主席爱吃红烧肉”中的“吃”,其字音为“chī”,但是单单有一个字音是不够的,这时这个字是没有意义的,只能算是一个声音。但是当人们赋予了它“进食的方式,把食物送进口腔”的这一客观含义的时候,两者的结合就使得“吃”这个字成为了真实的具有意义的字,从而也就具备了传达语意的价值与能力。
51、荣格曾说:“一个人不必把自己完全看成理智的,因为人并不是也不能是完全理智的,人也永远不会变成那样。”(46)在口语表达部分,语感完全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播音学现有对于话题评述的理论体系强调逻辑、强调思维,但是这属于后期的“成章”阶段需要进行的学习。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尚处于学习“开口”的阶段,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成章”,未免过于着急,忽略了现实因素。元素联想法与通感训练法的定位便是使学生们先达到“出口”自如的目的。它们不是对现有即兴表达训练体系的否定,相反,它们的目的是辅助教学,是丰富学生的口语表达思路。
52、如果严格按照对语言文字的创作为标准来分析,人类语感能力的体现最早可见于对象形文字的创作之中。由图画演变而来的象形文字正是人类语感能力的主观能动体现,将事物的外在形态转化为了可供交流的文字。现在,汉字早已摆脱了形的限制而见诸于语义功能。字、词的组合带来什么样的语义,是人们语感的输出与输入的主要思考对象。
53、NYSNA发言人KristiBarnes指出,“Montefiore一共有476个护理职位空缺,医院管理层并没有履行他们会雇佣护士填补空缺的承诺。截至上周,还有188个全职护理的工作岗位没有进行公开招聘”。
54、《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55、(1)天窗:设在屋顶上用以通风和透光的窗子,常见于旧式建筑。
56、 慰藉的话⼜不能当饭吃,你何必这么在乎呢。
57、再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秘境》中的一句旁白:
58、通过“加、减、换”来进行语感分析以实现更好的理解与表达。如其名,“加、减、换”就是不更改稿件,只改、换材料中的字词、标点等要素,达到对比学习的目的。对于一篇稿件来讲,其使用价值是有限的,但是若仅有语感实践而无语感分析,则学生们难以深刻认识和揭示语言运用的深层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感分析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学生们想到“为什么同样的句子,一个小小的改动,却又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呢?”,这个时候,语感的训练才算正式开始。
59、“慰藉”的“藉”是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jiè和jí。
60、戏曲的“现代性”不是时间概念,而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品质认同。现代题材甚至现实题材的作品不等于具有现代意识、具有现代性,相反,表现古代题材历史故事甚至上古神话,有时反倒充满现代感与现代性。
61、安慰 (ānwèi)专指使心情安适、宽解。
62、(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3、当地时间12月2日,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日出医院”(SunriseHospital&Medical)的医护人员举行了他们的第一次抗议活动。工会人员指出,此次抗议活动,是为了改善医护人员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工作条件。
64、(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
65、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矗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难道是敌人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里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忽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66、(25)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7、其中在狭义语感阶段中,言语主体会在表达之前的建构语句阶段,对自己的话语不断进行调整,直至大脑认为满意,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正如前苏联世界知名符号学家巴赫金认为:“每一话语,每一语体(风格),每一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说者活生生的个性。”(20)这也正说明了语感输出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内心外在映射的过程。
68、在文本中,每一句话都有着上下文的联系,语句中的词或词组所体现的语义对言语表达的重要性并非完全相等。对那些重要的词或词组在播音时就要着重强调,以便使话语的表达更具有重点,这就是重音。一般情况下,人对一连串语音信息中具有韵律性变化的信息段更敏感,而重音便是韵律性变化的一种,语音上的强调也会凸显出对于相关信息的强调,使语意更明确。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脚步》中的一段旁白:
69、宽慰 ( kuān wèi )宽解安慰。 宽畅欣慰。
70、因此,从语感方面来看,所谓交流感,就是要通过对口语语体的灵活运用,达到符合受众语感需求的目的,从而得到受众的认同,构建起交流的桥梁。
71、可以看出,这段话几乎没有刻意修辞的痕迹,语言平实、直白。现在对这段话加入一些修辞的元素:
72、目前,语言学中对于即兴口语表达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出口成章,阐发心意;利用情境,据实讲解;言近旨远,语随境迁。”(39)这些要求是很实际的要求,但也是很现实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学生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无法“出口成章”。
73、(13)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4、(16)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8页
75、不少热心参与声援活动的华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