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庸的圈子也渴望并且学会了那些属于高层次的人们的礼仪和举止,而这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或文化状态的东西,这是一种高级文化的产物。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人注意你们的风度,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你们的风度时时刻刻都在受到监视,受到那些极少惹人怀疑的“委员会”的监视,——这是一位身着便衣的“警察”。
2、自然不仅给予我们美,而且还有描述那种美的语言。爱默生将自然与美、自然与语言联系在一起。在《语言》一节中,他指出,自然是思想的容器。词语是自然事实的符号。词语源于自然现象,而自然本身又是一种象征性的语篇。
3、我的书应当散发着松柏的芳香,回响着昆虫的嗡鸣。
4、本文为MeetCamera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5、舒奇志.二十年来中国爱默生、梭罗研究述评(J).求索,2007(4):225-2
6、该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爱默生论自然)。
7、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在玩弄骗人的障眼法,然而,这却像太阳每天早晨都要从东方升起一样真实。
8、那么,爱默生的散文何以具有如此力量?中国自然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程虹,在著作《宁静无价》中,做了非常精彩的解读:
9、爱默生又将一类特殊的人请了出来——智者。智者当然是富有智慧的,而其成熟的智慧则反映在他所无法穷尽秘密的大自然之中,这些反映出他成熟智慧的东西“曾在幼年时给了他天真的欢愉”当问题触及到了自然与人的成熟童稚的关系,爱默生便暂时刹笔,先来讨论自然的诗意从何而来:“这感觉来自由无数自然物体造成的完整印象。”(8)诗人能用自己的目光将眼前零散分布的客体能动地整合成风景,这种超越实用主义而从美学角度的欣赏,是人眼塑造力的体现。早有学者指出:“爱默生接受了康德关于人的先验直观对对象的构造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从自然与心灵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自然,强调自然在人的意识中的显现,即意识对自然的构造作用。”(9)我的在场使得自然得以完满。然而真正能看懂自然的,并不是成年人的眼睛,而是孩童的眼睛。此处的孩童带有比喻的味道,指的是孩童般的纯真。或许在这里爱默生也受到了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婴儿这一喻体的启发,或许对于婴孩的纯洁性是一个普世皆有认同。爱默生又说:“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仍然协调一致的人。”(10)这一说法乍看之下甚是玄乎的,但若要解释,恐怕可以理解为他在赞赏那些能将与自然交流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人生的组成并能得到纯粹的喜悦的人。
10、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依照规律运作的。——(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1、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
12、可以说,当代自然文学,既继承了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的传统,又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从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的影响,如对自然的崇尚与赞美、对物欲主义的鄙视与唾弃、对精神的崇高追求与向往。然而,由于当代自然文学兴起的时代,是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的时代,所以也难免附着某些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如无视偶像与蔑视权威、对自然既敬畏又怀疑的不确定性、某些作品中所显示的多种拼图的状况以及分界模糊的现象等等。然而,它既不是浪漫主义的再现,也不完全等同于后现代主义流派。它具有对传统的超越性,这是时代使然,也是无须多加证明的。(爱默生论自然)。
13、意识自立是一种认识论上的方法,它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具有直觉主义特征,要求人们用直觉来把握世界。
14、或许,正是从爱默生把像万花筒般的自然景观作为精神的象征和自然之书的比喻之中,后来的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汲取了人类文化应当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的灵感。爱默生在自然中的追求,基本上仍是一种精神之追求,对他而言,理智和心灵都需要荒野和乡村的景色来滋润。他在《论自然》中写道:
15、《论自然》除去导言共有八章,分别观照自然、商品、美、语言、纪律、唯心主义、精神与远景,维度多面,视野宽广,章章都值得玩味。在较高的、真实的精神领域与较低的物质事物领域之间,超验主义者们笃信,个中必然有一种相称与对应。而其中的《自然》与《美》二章联合导言相呼应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为这种“相称”与“对应”添加注脚。本文将以这两章为着眼点,从爱默生对自然的定义、自然与人的动态关系(dynamics)、自然美的作用方式等方面的思考、探索与诠释,对爱默生的自然观加以梳理与厘清。同时希望对眼下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与相关的人文思考做出小小的回应。
16、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国达尔文《昆虫记》 白话文: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
17、大自然绝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只是我们自己。——(法国)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18、田野与丛树所引起的欢愉,暗示着人与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联系。它们说明我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不被理睬。它们在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在暴风雨中摇摆的树枝,对我既是生疏的,又是熟悉的。它令我十分吃惊,但又不是完全陌生的东西。它的效果就好比是在我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突然被一种更崇高的思绪或更美好的感情所征服。
19、自然之美亦可成为一种智力的对象。上帝使得万物井然有序,而人类正在通过智力努力搜寻这种秩序。思想与行动的力量仿佛在接递,只有完全实施其中一种活动才能导致另一种的完全实施。故而,美需要“智力的理解与追索,紧随其后,也需要行动力量的追索与探查”而这一切费劲气力地在心灵之中改造自然美的运动,并不是毫无目的性的,而是为了新的创造。随后,爱默生大谈了艺术,其以微缩的形式作为大自然的结晶或表现。每一个单体之所以为美,乃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理想之中是作为一个凝聚世界光彩的焦点而存在的,其身上暗示着宇宙的优雅。“在艺术中,大自然通过人的意志发挥作用,而人本身又充满着自然最初造化之美。”(21)
20、毋庸置疑,西部诗人们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在自然中找到信任和尊重,找到寄托和庇护,找到“世界净土的最后入口”和“最后的精神家园”。为此,他们在创作与思考过程中,不断降低自己,与草木同天,与“神”同在,在关注“有形的自然”的同时,更加关照“无形的自然”,对心灵进行深度探究、辨识,将诗歌艺术不断引向大地和初心,从生活走向生存,从苦难走向超越,从个体走向终极,从民族走向人类,从“诗性”走向“神性”,用传统诗学和价值观念纠正和反拨消极厌世、荒诞扭曲等“现代文明病症”。美国“西北派诗人”加里·斯奈德说:“作为诗人,我坚守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价值观。西部诗歌对古典诗学的继承,高贵精神的坚守、民间文化的吸收、审美的理想主义,为1990年代以来诗歌精神日渐萎缩的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价值”(加里·斯奈德《论身为诗人》)。不敢妄论西部诗人在整个当代诗坛取得了怎样的地位,完成了怎样的突破,不容置疑的是,他们选择了“自然”与“神性”的写作,这一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尽管地理学意义上的西部高寒、荒凉、遥远,但正是这样的西部促使诗人们把“诅咒”变成了“葡萄园”,在封闭与突围、困顿与超越的漫长角力中,西部诗人们坚决摒弃了“影响的焦虑”,努力修复着内心与现实的裂痕,坚守着孤独与审美的花园,在有可能被漠视和遗忘的诗歌之路上缓慢跋涉。西部这块神性的土地最终赋予了他们“超验”的独特感受,他们笔下的“自然”实质上也蕴含了现代性的另一维度。可以说,“超验性”与“自然性”的独特韵味,使得他们的创作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和辨识度,这也是西部诗人为当代汉语诗歌写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21、读过昌耀、沈苇、阿信和古马等西部诗人的作品之后,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代诗人及其创作态度——面对时代洪流的裹挟,当代诗人只有离开温棚式的“健身房”,从统一插电的“跑步机”回落到广阔而坚实的大地——虽然孤寂、缓慢,但仍旧可以前行。纵观当下诗坛,西部诗人毅然坚持做着“缓慢的辨识与推进”这一“自选动作”,他们通过不懈的创作,诠释了“诗歌就是返回根底的一次次努力”(阿甲《生生对话》)这一重要判断。返回根底,也就意味着返回自然,返回“存在”和人本身。当物质和消费力量裹挟着大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不断朝向“远方”涌动时,“返回”无疑成为当代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精神质量与诗歌艺术层面上的深度辨识与不断推进。“返回”的首选就是自然。在诗人爱默生那里,自然被划分为“有形的自然”和“无形的自然”,所谓“无形的自然”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他认为精神具有某种“神性”和“超验性”,个体只有通过内在灵魂才能觉察到“宁静地散发着光辉的巨大神秘之物”(爱默生《论自然》),这个神秘对象被称之为“超灵”,诗人的内在灵魂只有与它相遇并与之结合,才能领受自然的启示,悟得生命及其存在的真理。也就是说,个体的心智一旦和“无形的自然”统一起来,那么其笔下的语言或文字就成了一种高度象征的符号。就西部诗歌而言,“有形的自然”如雪山、草原、河流、森林,与“无形的自然”如经幡、玛尼堆、庙宇等精神对象构成一定的象征关系时,这样的文字也就具有了“超验象征主义”所指的神性、超验性和形而上学特征。放眼国际,梭罗的散文、麦尔维尔的小说和弗罗斯特的诗歌即属此类,西部诗人昌耀、沈苇、阿信、古马等诗人的作品也是如此——在西部,在“世界净土的最后入口”,神的圆桌还在,酒的杯盏还在,所有神秘的召唤和感动、体验和抒情,均有一片不被打扰的安放之地。
22、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法国卢梭《爱弥儿》
23、 其中《论自然》被认为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圣经,而《美国学者》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24、《论自然(英汉双语)》内容简介:纵观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它们扭转了我们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们引发争论,产生异见,挑起战争,催化革命。它们发人深省,激发愤懑,鼓动情绪,提供慰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摧毁了我们的生活。现在,《伟大的思想》丛书带您领略伟大的思想家、先驱、激进分子和梦想家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撼动了旧有的文明,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25、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它是源于17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从形式上来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26、 爱默生的这套理论,之所以长寿,不单是因为其学术价值,更因为其在现实生活中亦能让人有所新知、有所借鉴。若是要大略地分析眼下中国面临的生态尴尬,也大体逃不过两个层面:自然生态的破坏与社会生态的衰败。此处对于一幅幅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灾难图”便不再多加描绘,然而有一点颇值得提出:治理生态也许是做到一石二鸟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缺乏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实乃缺憾,然而生态治理的推进在客观上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一追求也恰恰是人类生态治理欠发展的借口之一。此处的生活条件并不仅仅指工业革命带来的器物与政治革命带来的制度改善,而是涵盖了人们生命活力的根源于精神生活的理据。环境法治的树立、科学技术的填补、生态教育的到位、国家公园的建立,诸多诸多,这些都是我国当下为解决生态尴尬局面亟待着手的方面。
27、选自《论自然·美国学者》,爱默生著,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8、爱默生认为,自然有两个部分构成,一种是超越人类本身的客观自然,包括鸟的啾啾鸣叫,芬芳的鲜花和淙淙的溪流。
29、刘亮程:我们用知识体系取代了孩子天生就有的心心相印的交流方式
30、他认为:“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我们能够任意交流的部分。”
31、诗人古马诗作中的静谧与孤独,则体现为一种澄澈与了然,以及对自我世界的不断认知与深入:“闪电剔尽骨头/我迟钝的心/归于/单纯的雨水//雨默默下/我默默流淌//草原/默默地绿着”(古马《雨》)。同样的创作主题,沈苇则使用了“孤寂”一词—似乎比孤独更加盛大、沉重,几乎囊括了整个人生:“走在深夜的街上/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是孤寂。/爱是孤寂,悲伤和愤怒也是孤寂……/夜是孤寂─悄无声息的孤寂”(沈苇《夜,孤寂》)。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西部诗人的大量作品中读到孤独与安静的气韵,这绝非诗人们有意为之,因为自然是安静的,自然也教会他们安静。当然,这种安静绝非僵死或呆滞,相反,它是深切领悟了大千世界之后,获取的一种生活智慧。可以说,“静而孤独”也是西部诗歌创作特征的一种表述,诗人们对孤独的持续书写,渗透了丰沛的心理体验和哲理感受——存在的孤独,实质上就是生命本真的具体表现,犹如里尔克所写的笼中之豹、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之子、鲁迅散文诗里的旷野过客、昌耀诗歌中的“大山的囚徒”、阿信笔下的草原羊群——孤独的个体存在,往往能够激起强烈的生命体验。
32、但凡读过《论自然》的人,或许都会被它第一章的开头所打动:
33、西部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自然风貌多样,宗教氛围浓郁,这样的自然和文化气场给予了写作者们比较稳定的心理模式和文化认同观念。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那就是安静地观察,深刻地体悟和默默地书写——在相对幽闭的生活地带,用诗歌打开一个可供心灵飞翔的精神空间显得非常必要。可以说,在遥远的西部写诗,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所需,也是自然环境所赐。偏安一隅,保持专注,从高寒中提取温暖,从峰峦与河流间得到哲思——尽管很多时候,这样的写作不被外界重视,甚至成为某个“被遗忘”的角落,然而从诗意存在和“被发现”的基本要素来看,寂静的西部反而成了绝佳的诗歌创作园地。事实上,诗歌从来与热闹、便捷和速度没有关系,健康的诗歌创作,所需要的就是高天厚土、暮鼓晨钟以及梨花与雪花一起飘落的“非理性”场景。如果从昌耀谈起,我们可以罗列出很多优秀的西部诗人——李老乡、沈苇、娜夜、古马、阿信、人邻、阳飏、牛庆国、杨森君、杨梓、单永珍、肖黛、耿占坤、杨廷成、马海轶、宋长玥、原上草、撒马尔罕,包括更年轻的诗人郭建强、曹有云、马非、郭晓琦、扎西才让、洛嘉才让、马占祥、李满强、阿甲等。当然,许多诗人包括评论家并不认为“西部诗”和“西部诗人”是一个可以准确界定这一群体创作实绩和作品价值的有效概念,但是考察一位诗人的创作视角和精神血脉,地域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空间肯定是不能绕开的一个现实存在,就连那些享誉国际诗坛的重要诗人也不例外,譬如劳芬之于荷尔德林、莫格尔之于希梅内斯、斯弥尔纳之于塞菲里斯。
34、我们珍视风度,是因为它具有一种无形却巨大的力量,可以初步地塑造人,祛除人类情感和精神上的污垢,为他们清洁身体,裹上衣装,让他们直立起来。
35、7 布罗茨基诗歌三人谈:“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36、刘信波.生态、理性与超验:论爱默生的自然主义观(J).湖南社会科学,2014(4):38-
37、内心自然体现了世界和谐和真善美,一旦心灵充满了欺骗、虚伪和粗俗,我们就远离了自然。
38、比尔则在其著作《爱默生》(Emerson,2003)中评述道:
39、可是,一旦营业时间结束,这种实用主义的心思也随即烟消云散,我们就会迅速地回归到懒懒散散的状态之中。
40、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依照规律运作的。——(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41、摄影史|叙事、寓言以及风俗摄影是如何拓展艺术摄影的?
42、作为父母,在周末或者空余时间带着孩子去野外与大自然接触,观察大自然的现象、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悟大自然的智慧,告诉孩子一些有关自然的基本常识以及突发意外事故的解决办法,并增强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孩子和别的朋友参加野外活动,孩子和同伴们在一起能够更加放松,比如参加各种各样的野外活动,如夏令营、野炊、郊游等,这些都是与自然接触的很好的机会。
43、须得承认,当代新诗创作步入新世纪以后,愈发呈现“模糊”的整体状貌,似乎没有一条明晰的路径可以直观呈现当代诗歌创作抵达的精神深度与艺术高度。诗歌创作群体数量庞大,优质作品相对稀缺,诗人及其作品的辨识度极低,加之碎片化的写作内容和个体化的写作姿态,使得当代诗歌重新面临被质疑甚至被轻视的问题。这样的处境迫使新诗研究者们不得不站出来,再次为当代新诗创作发声辩护:“当代的中华诗歌,正以宽广的胸怀接受和包容一切形态的诗歌”(谢冕《那些空灵铸就了永恒》),“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很多诗人,穷多年心力,就是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用语言解析生命,用灵魂感知灵魂,这多么难得”(谢有顺《为诗歌说一点什么》)。诚然,在四大文体创作中,受消费文化影响最小的诗歌创作只有依托纯粹、高贵、深刻和孤独等主体性的坚守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意义,诸多诗人也为之努力探寻,从未止步。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和主体性的逐渐丧失,当代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模式化”和“碎片化”的明显倾向——即使是优秀诗人的作品,一旦隐去作者,读者也很难读出它们的独特韵味,有时候反倒有种“似曾相识”的恍惚之感。
44、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代表作有《论自然》等。
45、TonyLynch,StephenNorris.“OntheEnduringImportanceofDeepEcology”.EnvironmentalEthics.vol.38,2016:63-75
46、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著、自然之友王西敏翻译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一个概念——“自然缺失症”,他为孩子们被高科技所包围,丧失了亲近自然的本能而感到悲伤。
47、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
48、分享|穆旦译奥登|哈金写鲁迅|杨燕迪谈罗森
49、1837年爱默生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模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50、马玉凤,陆杰荣.“自然是外化的心灵,心灵是内化的自然”——爱默生自然观解析(J).世界哲学,2013(6):146-1
51、在丛林中有着永久的青春。……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到了理智与信仰。
52、本站内关键词搜索:请点击右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进入“查看历史消息”,在小站页面的“搜索”对话框里输入关键词,例如“聂鲁达”。
53、我们珍视风度,是因为它具有一种无形却巨大的力量,可以初步地塑造人,祛除人类情感和精神上的污垢,为他们清洁身体,裹上衣装,让他们直立起来。
54、第一类是黄昏追日,他们执意朝着与地球相反的方向走去,满怀敬慕之情去追随那正在褪去的昔日之辉煌;
55、爱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写成,重要作品有《论自助》、《论超灵》等,收在《爱默生论成功》(1841)和《论成功:第二辑》(1844)中。这部著作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56、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法国达尔文《昆虫记》
57、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现代培根《培根语录》
58、马玉凤.论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J).世界哲学,2011(6):143-1
59、 导论之中,爱默生提到了我们在用先人的眼睛看上帝、看自然,并呼吁建立自己的体系继承这种传统。在《自然》一章中,“眼”这个意象再度出现,并引发了“眼球之说”。他写道:“此刻的我变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我不复存在,却又洞悉一切。世上的生命潮流围绕着我穿越而过,我成了上帝的一部分或一小块内容。”(24)这是一种纯粹意识的活动,一种摆脱了肉身摆脱了经验的活动。有学者透辟地概括道:精神提升的前提是具体“自我”的消解,人格化自我的“不复存在”才能够实现“超灵”的“洞察一切”。(25)而这种纯粹意识活动反映的是爱默生对于理性活动的一种诠释。
60、全部的艺术、教育,都只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而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61、然而可以肯定,产生这种欢愉心情的力量并不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它出自人的心灵,或者出自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之中。人们有必要以极大的节制态度来利用这种欢愉。因为大自然并非总是用节日盛装打扮自己──昨天依然是花香四溢、光彩迷人的美景,仿佛是专供仙女们玩耍嬉闹的地方,今天却沉寂一片,毫无生气。大自然总是染有情绪色彩。对一个在苦难中辛苦工作的人来说,他心中怒火熊熊,饱含悲伤。在另一种情况下,一个刚刚得知朋友死讯的人则会感到他周围的风景含有讥讽意味。当天空为这位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致哀时,它看上去也不再像往日那样开阔壮观。
62、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以及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会使人们以焕然一新的目光来解读自然的文本。我们将逐步理解自然的永恒之物的根本意义,直至整个世界成为一本向我们敞开的书,而它的每一种形式,都将显示出其隐含的意义和最终的目标。
63、在全部历史上,找不到别的人和爱默生具有的同样健全的理智。
64、彼得·亨利·爱默生(1856-1936),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英国人,他本人出生于古巴。爱默森在美国东北部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1868年举办首次个人摄影展,1885年成为摄影界名人,1889年发表了艺术论文集《自然主义摄影》,向以鲁滨逊为代表的绘画摄影投出了第一枚重磅炸弹,自然主义摄影也由此得名。
65、△AReed-CutteratWorkfromLifeandLandscapeontheNorfolkBroads(London,1886),PeterHenryEmersonwithT.F.Goodall
66、爱默生超验主义自然观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是对十九世纪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简单粗暴对待自然的一种警示和积极反映,在当时和当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67、当我们想到风度是一些什么样的钥匙,又能开启一些什么样的秘密之锁;当我们想到风度所能传达的是一些多么宝贵的教训和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性格象征;当我们想到为了破译这篇精妙绝伦的电报,我们必须具备多么强大的预测能力……
68、爱默生在导言中写道,“先人们同上帝和自然面对面地交往,而我们则通过他们的眼睛与之沟通”并抛出一种诘问,即我们难道不该同样地“保留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3)吗?出于哲学的考虑,他又将宇宙的组成剖为“自然”和“心灵”这便牵引出一层理想的复杂关系:我们越过先人的藩篱,发掘自身的洞察力,用自己的眼睛塑造历史与宗教,感知自然能量,直面上帝和自然,并保留一种与自然和心灵的原始联系。这其中不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作用,亦提出了人类心灵在自然力量之下的内在观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