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7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家结婚,之后,两人有一段幸福的生活。不久,江冬秀因照顾生病的婆婆,无法与胡适同赴北京生活。胡适甚至还给她写信诉说思念,一再催促她和自己相聚。
2、我们当日介绍易卜生(Ibsen)的著作,也正是因为易卜生的思想最可以代表那种健全的个人主义。这种思想有两个中心见解:第一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就是易卜生说的:‘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讲堂录》)等等,都是中国“士”传承千年的道统、难以割舍的情结,胡适也不例外。
4、1922年5月14日,《努力》周报第2期刊发胡适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蔡元培、陶行知、李大钊等16人签名,这是胡适及其朋友们的政治纲领。文章认为,“中国所以败坏到这步田地,‘好人自命清高’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主张将“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提出界定“好政府”的标准是“三要求、三充分”,即:基本要求是“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和“有计划的政治”,能够“充分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
5、英雄很容易惺惺相惜,优秀的人与优秀的人相遇,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只要他们的眼神一对接,就会撞出火花,这火花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友情,还可以介于这二者之间。
6、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建国方略》),因此在《建国大纲》中整出个“军政、训政、宪政”三段论、三步走。胡适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中,质疑孙中山“根本不信任中国人民参政的能力”、“根本大错误在于误认宪法不能与训政同时并立”,反驳国民素质低就不能搞民主的谬论,认为“民治制度的本身便是一种教育。人民参政并不须多大的专门知识,他们需要的是参政的经验。”
7、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
8、“中国自由主义的旗手”,是胡适的雅号之一;
9、 这是一个涉及敌产的敏感话题,特别是用庚款在日本建立的文化机关,胡适提出“似宜鼓励日本继续维持”,最遭时忌。
10、杨用个双关语:“你觉得真好吗?要知道我做什么肉,都可以一样的好吃。”
11、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12、她深知丈夫的价值,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并予以支持来体现对他的爱。
13、胡适的胃口真好,饭量也真大。真是不把赵家当外人,开门见山,先满足口腹再说。好在马肉管够,可劲儿造!后来,胡适得知真相,总与朋友笑谈,杨步伟蒙混他吃马肉的故事。
14、一顿点心,一点幽默,一脸微笑,华苓连续用了三个“一”,实实在在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与悲哀。华苓的心,是痛的,苦的……
15、“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16、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17、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胡适和江冬秀就是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不过不同于鲁迅对包办婚姻的厌恶,胡适认为母亲的“包办”是出于爱。
18、先看民间舆论。实际上大部分人对于胡适的了解是很粗浅的,很多人都没有看过他的书,也不了解他的思想。只是从网上一些只言片语的内容当中认定他是一个带有自由风骨的近代学者。这种形象认定使得他们把他视为对当代学者的一种讽刺和否定。换句话说,推崇胡适,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对当代的学者失望。
19、 很明显,这些话有很强的主观性,烙有很深的时代印记,不仅与胡适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也不符合毛泽东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话语环境逐渐宽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逐步放开,胡适的著作很快再度出版,并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不过,十年后再版的《辞海》似乎仍有顾忌,关于“胡适”的词条虽内容有所增删,但仍保留了原版基本评价,如“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等。
20、生性浪漫的胡适未必不喜欢这位才情与美貌并重的得意门生,但他们之间确实年龄悬殊太大,而胡博士曾有过许多绯闻最后都不了了之,还因为他家中有个镇宅之宝—敢作敢为的泼太太江冬秀,再加上他也分外珍爱自己的羽毛,不可能离婚再娶谁。正如他说的,爱情只是人生中的一件事而已。所以,他伤了好几个痴情女子的心。
21、总的来说,蒋忠是想阻止雷震组建一个新的政d。胡适当时还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没有参与到雷震的营救中,但没有成功。胡适留下了一本三千字的日记来解释整个故事。
22、有一种婚姻,或许没有大众眼中的那么般配,甚至不是那么门当户对。然而,他们却能彼此需要,彼此接纳,相守一生。民国大师胡适和他的裹脚太太江冬秀的婚姻正是如此。
23、雷震判刑以前,甚至家人也不能探监。判刑以后,家人每星期五可去监狱看他。我们一到星期就眼巴巴盼望胡适去看看雷震。他可以不发一言,只是去看看雷震。那个公开的沉默姿态,对于铁窗里的雷震就是很大的精神支持了。星期五到了。星期五又到了。星期五又到了。一个个寂寞的星期五过去了,胡适没有去看雷震。我和殷海光、夏道平、宋文明几个人忍不住了,要听他对雷震案是什么态度。一天晚上,我们去南港看胡适、他招待了我们一顿点心,一点幽默,一脸微笑。雷震复判那天,他在书房独自玩骨牌,想必他是非常寂寞苦闷的。真正的胡适关在他自己的心牢里。直到1962年2月24日,他在台湾中研院欢迎新院士的酒会结束后,突然倒地,他才从那心牢里解脱了。
24、《学衡》的创刊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现实的起因,则是由于胡先骕与胡适的论战。吴宓说《学衡》杂志的发起,一半原因是胡先骕《评〈尝试集〉》写好后,投遍南北各大报纸和文学杂志,竟没有一家愿意刊登,或者没有一家敢刊登。这样,才促成了《学衡》的诞生。
25、从官方层面上来看,对胡适的评价有所提高,但绝对没有将其提升到和鲁迅等人同一地位。官方目前对于胡适的评价是褒贬皆有,以贬为主。既承认他在学术和教学领域的贡献,同时又对他的一些社会活动和思想理念进行批判。
26、与江冬秀境况相似的朱安,也是小脚女人,没有文化,夫君是新思想学者。朱安自知配不上鲁迅,处处唯夫命是从,低眉顺眼,侍奉公婆,却落得被休,一生凄苦的下场。
27、改革开放以后,政治意识不再那么强化。就事论事的看,胡适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他较为独特的贡献。胡适是白话云运动的开创者,对当代汉语的影响非常大。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呢,又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还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胡适曾经担任过北大校长,公允的说,在这一阶段对于北大的发展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胡适对于中国近代教育,也是有一定贡献的。这些历史贡献在过去的时候,要么被无视,要么被贬低。现在给予正常评价,自然会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得到提高。
28、 1926年胡适赴英国参加庚款会议期间,在伦敦、巴黎图书馆查阅了近150个卷子,找到禅宗的许多敦煌史料。这里有胡适的许多心血,“光在巴黎共化了16天的时间”。材料“影印带回国,尚未一一整理”,即请研究佛教的著名学者汤用彤来参观,供他利用。汤用彤治《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就利用了这些资料。
29、季羡林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回忆,有一天他到北大校长办公室见胡适,一个学生走进来对胡适说:昨夜延安广播电台曾对他专线广播,希望他不要走,北平解放后,将任命他为北大校长兼北京图书馆的馆长。胡适听了以后,含笑对那个学生说:“人家信任我吗?”神态和蔼,颇显风度,于细节中见涵养。
30、 (倒是郭沬若当选后,未能接受这一中国学术的最高荣誉,令胡适们遗憾了。)
31、她虽是个深闺妇女,没有多少文化,胡适却一点也不敢小看她。因为江冬秀虽然淳朴,但她坚毅,有自己的准则和底线。
32、红学在近百年为显学,而红学史上,胡适是有着突出地位的重要人物,他创立的“新红学”是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研究红学,绕不开胡适,因此汇编出版胡适的红学研究的著述资料,是十分必要的。此书将成为胡适研究和红学研究领域的必引、必用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