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古代皇帝炎帝的女儿溺死在东海里,化为精卫鸟,经常衔石投入东海,要想把大海填平。
2、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万章下》(孟子名言警句翻译出处)。
3、(解读)出自《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释义 推:推想;及:到。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4、(原典)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5、(翻译)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这句话很明显强调的是做人做事要仁义。从论证角度来讲,这句话从反面推论,阐述了仁义的必要性。从适用主题来讲,与“仁”“义”相关的主题均可。这在笔试中涉及到领导干部或个人为人处世原则时经常会用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论证素材。
6、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答题模板,建议提前掌握!
7、初中语文中考文学常识超全汇总,为孩子收藏!
8、(解读)出自《礼记·礼运》,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儒家思想中最美好的大同社会。(孟子名言警句翻译出处)。
9、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10、(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1、(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12、(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13、(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15、(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自由以守法为前提,没有法律保障,就谈不上自由。
16、(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17、(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8、(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9、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课本P10相关链接)
20、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2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孟子》译文: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为儿子。
22、(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2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习作一《新闻写作》教学视频+范文+图文解读
2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6、“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2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28、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侉离分裂力谁任”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诗人希望有人来力挽狂澜,来收拾破碎的山河。
30、(解读)扬雄:《法言•问道》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
31、(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2、(解读)(出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33、理由:有道德的那些人,能够保持像婴儿一样纯真的心灵。以此为座右铭可以在自己有坏心思的时候达到指点迷津的效果,防止自己行差踏错。
34、(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3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3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37、(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8、综合以上两条,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3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0、“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41、(解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2、(解读)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释义: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43、(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44、(原典)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45、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4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4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4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49、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50、(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51、(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52、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53、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语、好听的话,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可以令百姓发财致富,好的教育使百姓民心所向。
54、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5、(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56、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57、(解读)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58、(解读)出自《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5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60、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