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黑格尔辩证法书籍)。
2、黑格尔一生都在进行苦心孤诣的探索。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哲学史讲演录》等等。黑格尔的全部著作,都为着一个重要的主旨——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
3、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否定,而真正的否定是自否定。
4、在近代,康德还提出一种先验逻辑与所谓通常逻辑对立。本书所谓客观逻辑,有一部分就相当于他的先验逻辑。
5、《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6、而且还指出黑格尔瓣证法中有价值和正确的方面,指出唯物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途径。该书是列宁阐述唯物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一系列重要原理的著作
7、柏拉图认为,灵魂的能动性最纯粹、最明显地体现在灵魂中的理性成分上,而不是欲望和激情等感性成分上……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理性的灵魂和作为世界本体、世界精神的宇宙灵魂(神)实质上是一个东西。如果说灵魂活动的目的是认识理念,以达到善的生活,那么神的目的则是实现那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
8、康德和黑格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里,两个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的观点不同,并且,在理性方面康德把理性认为是,人却认识物自体,而得到,先要幻想的状态,而黑格尔,把理性当作人的认识的最高的阶段,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回归到绝对的精神。通过辩证法,才能达到历史的发展。
9、逻辑学是个真理的王国,但这个真理王国并不是永恒静止的王国,它本身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精神现象学》的过程不同,它不是人的意识逐步形成有关真理得的知识的过程,而是真理本身形成起来、展示出来併构成体系的过程。
10、作者罗伯特·所罗门是世界著名的哲学教师和讲演者,目前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百周年纪念教授和杰出授课教授。(黑格尔辩证法书籍)。
1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12、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本书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13、我开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啃起贺麟先生译的黑格尔《小逻辑》,到今天已有整整二十年了。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王国里漫游过后,虽然我并没有像老黑格尔所期望的那样,发现一位玩弄“理性的狡计”的上帝,但却真实的体验到了人类普遍精神的思想活动那渗入每个人内心的巨大力量,即理性的力量。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有许多高度的评价,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引述。从经典作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如下一些辩证思想:关于运动、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一切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他反对形而上学把事物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在他表述“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中,都贯穿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每一过程、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固定不移的,都不是孤立自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彼此都有内在的联系,由一个转化到另一个,都有必然的联系。黑格尔的发展观,是有规律的。尤为可贵的,也是最击中形而上学要害的是,黑格尔认为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而不是如形而上学所认为的是外力的推动。我们从《逻辑学》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和每一环节,它们本身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概念间的转化和推演,都是由于概念的自我矛盾运动而转化、发展的。例如:“有”这一概念,其所以转化为“无”这一概念,并非在“有”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跟“有”并无内在联系的外力,把“有”推动了转化到“无”去的,而是由于纯粹抽象的、毫无规定性的“有”,其本身就已经蕴藏着跟它自身相反的“无”的因素的缘故。在黑格尔的时代,虽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已经被打破缺口,自然科学的发展,大量地证明了自然过程的辩证发展,但是当时形而上学还是占居统治地位。形而上学根本不理会矛盾观念,认为矛盾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的公式是:“是就是是,否就是否,其余都是鬼话”,而黑格尔则坚持矛盾观点,认为矛盾绝不是什么反常,而是正常的,是推动一切自我运动的源泉。黑格尔提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揭示了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黑格尔认为,量变是渐进性的运动,量变在一定限度内并不影响质,但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的突然变化,质变表示渐进的运动的中断,使事物出现飞跃式的发展。黑格尔的这一发展观,从根本上打击了把运动归结为纯粹是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黑格尔认为真理是过程,真理是具体的,认识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和具体的。黑格尔惯用的“否定”这个术语,和形而上学所说的“否定”含义是不一样的。黑格尔所说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摒除、抛弃,而是扬弃;他所说的否定,有继续和提高的意思,有保留原来合理的成分,而超过原有的含义。“绝对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否定;每经一次否定,概念就深化一步,内容也更具体。真理就是这样的长河,是一个过程,是历史的、具体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也就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所以他表述的逻辑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体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把逻辑、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15、如果事物不必然如此发展,那么他们也同样可以按照别的路线发展,他们只是凑巧在历史上取用了具体的某种路线而已。
16、黑格尔的客观逻辑包括“研究ens的本体论,由表象取来的本体,如灵魂、世界、上帝等等”,也就是存有论和本质论,黑格尔的主观逻辑是概念论。
17、“有”是黑格尔体系中头一个概念,是“逻辑学”的起点,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开端。“有”也译作“存在”,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有”或“存在”,和我们唯物主义哲学中所讲的物质的存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纯粹抽象的、没有任何内容的概念。这个“有”是绝对空虚的,毫无任何规定性的,全然不具体的,所以,“有”也就等于“无”。黑格尔就是这样来推演的。于是,他由“有”的概念推论到它的对立面——“无”的概念。“有”与“无”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有”与“无”的统便是“变”,或译作“生成”。“变”是比“有”与“无”更高的概念。
18、他同样认为,黑格尔所谈的必然性,是一种描述。
19、在好朋友谢林的帮助下,1801年1月,31岁的黑格尔终于来到耶拿大学任教。
20、就拿易学分支命理学而言,大略来说看一个人的命运,一般来说是看八字,再看八步大运。这就要具体到二十四个字,代表了至少要从二十四个方面来分析他的一生,这还没有结合与之相关的时、地、人等诸多方面的外部因素。
21、吴晓明:《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22、新柏拉图主义的“至一”显现的过程,可以和黑格尔在《大逻辑》里讲的点、线、面的辩证法(也就是生成过程)结合起来理解。至一往往被认为是隐匿的,至一的显现就是精神。第一种显现:不可被认识的东西,首先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概念(这也就是认识论哲学的一个根源),成为了一个可认知的对象。
23、黑格尔哲学是十九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其所以如此矛盾,这是和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矛盾地位分不开的。在西欧,德国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还不成熟,而工人阶级已逐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一方面又极端仇视和害怕人民群众,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面性,在黑格尔哲学中典型地表现出来。恩格斯是这样评价黑格尔这个人的:他在他自己的领域,也就是哲学辩证法的领域,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在政治上,则没有完全脱去“庸人气味”。
24、黑格尔辩证法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25、年10月,18岁的黑格尔考入德国图宾根神学院。
26、一种已经从意识对立里解脱出来的客观化行动,就很近似于可以一般当作思维本身的那种东西了。但这种行动不应该叫做意识,意识自己包含着自我与其对象的对立,这种对立,在那种原始行动中,并不存在。
2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谈谈辩证法问题》《哲学笔记》。
28、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讲的“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绝对精神”还没有外化为自然,人类则更没有出现,它纯粹是抽象的逻辑概念。它的运动、发展表现为由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转化、过渡到另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在整个逻辑阶段,又分作三个发展段落,首先是“有”,其次是“本质”,最后是“概念”,所以,《逻辑学》也就分为三章:“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29、作者威尔・杜兰特哲学简史,也是普利策奖(1968)和自由勋章(1977)的获得者。
30、在康德哲学里,把认识区分成了感性阶段,知行阶段和理性阶段,而在理性阶段当中,康德认为,其实在概念的概括到最高层次的时候去认识物自体的时候就会出现思想的紊乱,而这种紊乱其实就是先验幻象的来源。因此在康德哲学里,理性其实是无法把握的,而相应的,在康德哲学里头就出现了二律背反,只有在理性去把握,主体的时候会出现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是人的思维的有限性,无法去解决,继而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到了实践理性批判,去探求本体的问题,进入了伦理学的领域当中。
31、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33、有一些哲学家直接认为根本不存在这种必然性,不过他们又认为,在辩证法中,这种必然性并不是最核心根本的,所以忽略也罢。
34、易坛泰斗邵伟华最新力作《风水规律学》正在热售中……
35、辩证法有很多,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有,较为知名的主要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法。
36、我对马克思熟悉程度有限,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下过一番功夫(或者说其实是我的教授下过一番功夫,我乘机偷了些招),想借机介绍一下。
37、黑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具有革命性的方法论——辩证法,它包含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内容,这里概括如下:
38、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
39、黑格尔本人对中国哲学和一般东方哲学的缺陷曾有过大体上是准确的认识。他指出:“在东方那种主观性精神的要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0、黑格尔那里作为最高存在者的上帝,这个最高存在者不管是上帝、至一还是绝对精神,首先要在精神里显现出来,我们的精神要对其进行把握,这也就是《精神现象学》的必要性,所以本质上黑格尔哲学是认识论哲学的巅峰。
41、推动事物走向其反动以及其反动的反动的力量并非外在的助力,而是内在的矛盾。
42、简单地说,这种常见的解释认为黑格尔站在历史后来者的高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办法来描述或者解释事物发展的规律,以黑格尔自己的后来性来解释历史的必然性,即已发生的历史(或者说,合乎理性发展规律的历史)是必然发生的历史。
43、松村一人的《黑格尔的逻辑学》,2012年出版。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的系统分析,视野广阔,细致入微,提出一些新问题和见解。
44、真理性预设了历史的全集,因为对于黑格尔来说,历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就是去芜存菁大浪淘沙的过程。
45、《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