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狭义语感,是指实践主体在语言的输出或输入过程中大脑受当前阶段语言图式支配而表现出对用语、措辞等要素的正误、优劣的主观直观感受。(14)“图式”对于播音主持专业领域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语言的诞生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得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因为语言的诞生,人类开始了给客观世界的命名。随着越来越多的命名,这个世界在人类的眼中不再是混沌一片,而是变得清晰了,于是人类开始拥有了“世界观”。随着世界观的清晰,人类得以进一步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于是逐渐掌握了世界运行的规律。同时,这些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也恰好被称为了人类的图式。人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图式”认识客观世界、解释客观世界。对于“语言图式”可以理解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取决于听者或读者已有的知识,即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对老师们的问候语“老师好!”。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讲,这句话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但是如果突然有一天一位外国留学生说“教师好!”,听到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有些别扭,但是外国留学生是意识不到的。而且本质来讲两者的词义并无不同,只不过后者听来不符合听者的语感习惯。如果该学生问两者的不一样在哪里,大家从理性角度出发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从小到大都习惯这么说,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么这时,就说明是大家在母语环境下从小养成的语言图式在起作用。
2、(2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语感这一学术与教学理念虽然在我国的语文教育领域羽翼日益丰满,但是在播音主持专业领域内现今还未出现明确提到并运用“语感”的理论体系。因此单从学术交流的价值上来讲,将“语感”这一概念运用在播音主持领域中来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张颂老师在《播音主持艺术论》一书中提到“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个过程,成熟的理论是由不成熟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而成。”(5)况且,此次学术上的跨界运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语感与播音学这两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而展开的交流研究;此交流也非生搬硬套,因为播音主持本就是围绕语言、语音理论与实践而展开的一门学科,而对于语言的运用就必然会涉及到语感的实践,因此对于语感的研究具备进一步深化播音主持理论体系的潜在价值。
4、对于语感的训练来讲,它不同于字音纠正时老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展示舌位、唇形等动作从而快速达到帮学生正音的目的。“感”是比较“虚无”的存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展示不出的。对于学生来讲它既陌生又熟悉,熟悉在于每个人在言语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语感的实践,陌生在于大家很少在理论的角度来正式思考这个概念。因此除非具备异于常人的天赋,否则学生自己是很难做到系统的训练与学习的。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正确引导学生靠自我感知,去摸索、去触碰那一片异常熟悉但却又陌生的领域,就需要从课堂上日常的师生交流开始。
5、提问题是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实施的一项普遍的教学方法,用以展开与学生的学术对话。提问与追问的区别在于,提问是独立的个体,而追问是由这些个体以连贯的前后逻辑而展开的对话。追问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若学生回答错误则继续给予肯定以强化学生自我认同,再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支点衍生出下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答案是具备好奇心的,但是由于自身认识的不足,可能难以找到支撑自己继续探索的支点。例如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在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向哪方面去思考,可是又不敢多问老师,那么个体的探索可能就此作罢。这就要求老师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抓住机会主动延续与学生的问答,而不要等有学生问了才开始交流,那样的教学是相对被动的。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在课堂上时刻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像一个号角一样随时准备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与探索欲。
6、(10)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1611页(慰藉读音正确读音)。
7、要研究语音感与四种表达方法的联系,需首先从“语音知觉”开始,“语音知觉是一种非连续性的具有离散特点的范畴性的知觉,即语音知觉将语音刺激识别为音位范畴,对不同范畴的语音易识别,而对同一范畴中的语音刺激不易识别。”(24)也就是说,语音感与四种表达方法的联系正是建立在创作主体对语音做出韵律性的灵活变化来强化不同范畴的语音刺激,从而使受众的语音知觉得到充分调动,深化语言表达的体验。
8、出处: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从山顶上接连飞起了三颗绿色的信号弹,以它灿烂夺目的光辉,告慰着祖国的亲人。”
9、(5)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3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0、虽然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在字面上看来有“消极”与“积极”的区别,好像有优劣之分,但这只不过是名称带来的假象,两者对于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同等重要。并不是说消极修辞就不好,积极修辞就优秀,而是说创作主体要以语境而论,选择合适的口语修辞风格。
11、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向往的。
12、3, 母亲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当你躁热时,轻轻的抚摩和慰藉使你心平气和。
13、播音主持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在我国目前的播音主持基本功教学体系中,语音学知识的学习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笔者非常赞同“以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为核心”的观点,不过在现今的传媒大环境下,对于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更加考验到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字正腔圆”。
14、(13)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15、由以上的举例可以看出,追问教学的提问方式其实就是抓住学生的思维走向,将其引导至对于同一个问题更深、更广泛的思考方向,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感教学中,可将追问教学视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感教学策略得以实施的基础,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授课的效率与学生所习得知识的进程。
16、语言是人类的本能,语言其实不能决定思维。很多时候人们并不依靠某一种语言进行思考,而是根据思维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心语”。我们交流,就是把自己的心语翻译成语言,再把别人的语言翻译成心语的过程。所以,心语一方面必须包含比其他语言更为丰富的内容,这样才可以转化其他语言;另一方面,心语必须比人们的口头语言简单,才能够快速被我们自己理解,并进行转化。这些心语可能极其相似,或者就是同一种语言,即“普遍的心语”。这么看来的话,婴儿和许多动物也应拥有心语,只不过形式上更为简单。
17、先哲苏格拉底毕生以哲学为职业,安贫乐道。他告诉世人,现存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他教导世人,要学会怀疑,独立思考,辨别善恶,反抗世俗偏见,听从理性律令。他面对强权而保持合乎理性的自信,面对众人指责而不收回自己的思想,“他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
18、回望历史,我们不能忽视戏曲的每一个繁荣时期,都是以城市为标志的,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古希腊、古罗马的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印度的梵剧和古歌舞剧都是在当时那个国家的首都或商业大都会完成,然后形成了一个时期的戏剧形态,再向周边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市场辐射,同时享受在城里形成的戏剧成果。现在我们一说下乡,就是简单的为农民服务,就是大篷车或简易的土台演出,好像下乡就等同于轻装简从,等同于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等同于将就而不是讲究,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农村演出当成了广场艺术的演出,把送戏下乡与艺术简陋简单地画上了等号,这是一种将戏曲演出市场与艺术发展方向相对立的简单思维。
19、以“视觉”为例,老师展示了一张纯红色的幻灯片,并抛出了一个话题:请同学们由“红色”联想到“一个人”。有同学说想到了自己的妈妈。老师问为什么,同学回答是因为看到红色首先想到了妈妈拿手的辣椒炒鸡蛋,然后就自然想到了妈妈。也有同学想到了红军战士,想到了消防员,大家的答案都各不相同但都是从“红色”延伸而来。
20、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敲定自己的话题走向,例如先播放一段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声音,然后要求同学们想一个颜色等等。通感的训练法就是要以五觉中的任一知觉为激发点,以调动人的心理活动为过程,深化对于相关概念的感性认识。同时,对联想对象的选择方面不必过于精细,因为人们认知结构中的所有对于客体的认识必然都是与一元或多元的感觉息息相关的。在实施细则方面,通感训练法参考元素联想法,老师需要时刻引导或配合话题的走向,在必要时将话题引向深入。
21、(18)黎运汉.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第一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22、鲁迅先生曾极其强烈地批判过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
23、疫情面前,当我们在教育言教育时,我们更不应该错过这个“非常”的教育时机,它也许会成为令很多教师、很多家庭、很多孩子终身难忘的“大教育”。
24、近义词:宽慰 (kuānwèi)宽解安慰。
25、来源:凤凰卫视资讯台、海外网、央视新闻、新京报
26、(1)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
27、(19)王德春.修辞学探索(第一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8、(2)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也可形容人的目光敏锐,有洞察力。
29、(1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0、语言其实是人们自心里本能的外放出的一种映射,人也正是有了这种映射,才表现为人。正好比有的同学性格比较腼腆,因此就很少主动发问,甚至当老师主动提问后,师生的对话也只是进行了一个问题就结束了。相比来说,追问并不是生硬的问“下一个问题是什么”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师生对话时的自然语流中而进行的提问方式。因此这也是对于老师语感能力的考验,因为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敏锐的找到可延伸至下一个问题的支点而不显刻意,靠的就是语感。
31、(2)转发支持梁彼得的文章并点赞,如FrankH.Wu关于梁彼得的文章。
32、物质符号不变,但是意义仍然产生了变化,即接收主体完整无误的接收到了语言信息,但是仍然产生了语意上的理解偏差。例如相声大师马三立老先生的经典相声片段《逗你玩》中,最后妈妈问是谁把衣服偷走了,孩子回答“逗你玩”,误会便由此形成了。
33、(近义词)告慰、抚慰、勉慰、欣慰、安慰、安危、快慰、慰问、慰藉、安抚、问慰、报偿
34、这些话原本的含义都是好的,“君子寡言”和“沉默是金”的背后本不是理屈词穷的软弱无力,而是对内心原则的笃定坚持。但是,以更为现实和世俗的角度的来看,“君子寡言”和“沉默是金”也被赋予了别的含义:受欺负,不说话。“祸从口出”就可以被看做是这一含义的另一说话。
35、(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6、出处:洪深《歌女红牡丹》:“姜禹丞过津知之,急往省视。相见之下,神色惨凄,姜极意慰藉,红虽感之,亦无以报也。”
37、(28)姚喜双.梅益谈播音工作(J).现代传播.2002,(5):56-57
38、《致橡树》中“慰藉”不是读作(wèi jí),而是读作(wèi jiè)意思:抚慰;安慰。出处:宋·范成大 《次韵耿时举苦热》:“荷风拂簟昭苏我,竹月筛窗慰藉君。”翻译:早上带着荷花香味的清风吹过我的竹席唤醒了我,晚上皓洁的月光穿过竹林,参差不齐的落在我的窗户上,安抚我因夏日烘烤烦躁的心里。近义词:宽慰 ( kuān wèi ) 宽解安慰。
39、“语感教学”是一项已经经过我国语文学界充分肯定的教学方式,但是播音发声的教学中除了有对文艺作品的理解之外,还存在着有声语言二度创作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将呈现出比语文教学更复杂、同时又更细致的要求。笔者将根据现有理论知识总结探讨出适用于播音主持教学的语感教学法。其所涵盖的内容会涉及到学生对语言运用特别是有声语言创作的多方面,这对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有所帮助。因此无论从专业价值还是人文价值来说,对“语感”教学的研究均有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40、引证:巴金《灭亡》第三章:“他不说一句安慰的话,一句哀怜的话,他反而不停地拿针去刺那个伤心地哭着的少女的心。”
41、语言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母语者崇拜”,大家都希望有母语者老师,希望能达到母语者那样的语言能力。在我看来,母语者崇拜其实是语言阶级性在学习者中的体现。就拿英语来说,英语学习者追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人会特意去学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同样是英式英语,伦敦腔又比威尔士口音更体面一些。但其实,这并非母语崇拜,而是埋藏在口音学习中的地域歧视。
42、因此,从语感方面来看,所谓交流感,就是要通过对口语语体的灵活运用,达到符合受众语感需求的目的,从而得到受众的认同,构建起交流的桥梁。
43、豇(jiāng)豆是草本植物,荚果为圆筒形,种子呈肾脏形。
44、回望戏曲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步履,戏曲在不断坚守着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放弃着自己,有的剧种甚至不愿意讲自己的方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急于摆脱危机,急于创新,有些创新就是旗帜鲜明地要“让自己不像自己”,而对地方戏曲来说,首当其冲需要隐藏起来的就是方言与声腔,所以那时节的戏曲理论话题主要围绕着像与不像,京剧要不要姓京、川剧要不要姓川、越剧要不要姓越都成了问题。现在回想当初的讨论,似乎有几分幼稚,但是仔细想来,我们对于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确经常失去信心。如今,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戏曲剧种个性的可贵,我们的创作也从努力使自己不像自己回归到努力使自己更像自己,从不像到像乃至到更像,其隐藏在创作行为背后的心理,正是戏曲人由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45、我从这里联想到了《一九八四》,书中提到的“新话”,就是以“语言决定思维方式”作为前提。但如果以这本书的视角来看,即便书中人们的语言被简化为“新话”,人性中一些本能的东西是不会消弭的。归根到底,语言只是一种外化的工具,这对我们现阶段的语言学习或许有所启发。国内盛行“英文思维”的鼓吹,但我对此并没那么笃信。培养英文思维,按照这种说法,就是用英文来学习英文。再具体一点,就是使用只有一种语言的词典。事实上,我认为这种通过一门语言学习一门语言的行为,本质上还是在将“心语”翻译成语言的过程。所以,即便我们用中文学习英语,只要我们能完成“心语”向英语的转化,也就不存在什么“语言思维差异”的问题。我们生来就有语言的本能,甚至可以自己创造语言,而且这些语言本身就具有一些共性。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会母语、外语以及不同语言,并能利用这些语言进行沟通的原因所在。
46、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护士举行示威要求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ABC报道截图
47、出处:王统照《沉船》:“现在无论谁,只有直接的苦恼,更没有慰藉苦恼的有趣味的东西了。”
48、在日常使用中,“心”字多用作思虑太多,如心重。
49、(16)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第一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50、因此,在“元素联想法”的初始阶段,不会有任何立意明确的话题,反而全是围绕各类客体的元素碎片而展开的对话,学生们不需要刻意组织语言,心里所想便是所答。例如:
51、不过,语音感的体现是有门槛的,它需要建立在连贯成型的语流中。严格意义上来讲,在仅针对单个字,单个词的发音中是不存在的。播音主持中的语流音变现象以及停连重音等就是语音感的直接体现,只不过是初级语音感的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更加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在语流中的语音感。这既关乎学生本身对文字稿件的理解深度,也关乎学生通过外部语言表达技巧对作品意义的展现和感染力的强度。
52、据权威机构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戏曲剧种平均以每年不少于一个剧种消亡的速率加速着衰亡的进程。消亡就是无可挽回的永久失去,是那一种曾经活跃的剧种永久消失了声音和表情。每个消失了的剧种背后是什么?是一方水土所养育的人曾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之间的交流方式,是一个地方住民的方言、声腔以及人格化的、个性化的表情。这些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东西就是文化,它不是用简单的娱乐、商品或者宣传工具功能所能够涵盖的。
53、(12)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16页
54、相比于有稿播音,无稿播音所体现的语感思维多体现于语感输出的过程,因为其可运用语感输入的书面资料并不多。对于一档节目来说,主持人可以与观众、嘉宾进行有声语言互动,这些互动存在很多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抓住对方发言的每一个字,从中寻找可以作为自己即兴口语表达的抓手与突破点。
55、拿北美崔哥的话来讲,这可能是“头一次看到华人如此齐心”地发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华人的思维里有一种东西正在发芽——那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美国思维和做法。这是一种令人惊喜和振奋的发现。在美华人正在一点一点地打破“模范少数族裔”的禁锢,在公共事务上积极参与,为自身和后代的权利勇于发声,不再做一个安静的社会看客。
56、老师:很好!那你想想,这个鼓舞是什么程度,是你考了100分,得到了奖品时的那样吗?
5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来路、籍贯和族群,在不知不觉中都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而戏曲就是我们对于文化传统、族群记忆的最好保存方式之一。一种方言传递一种神韵,华夏民族有那么多族群,靠什么记录他们的文化?往往靠生活习惯、靠方言以及方言延伸出来的声腔。用哪种声腔唱戏、用哪种语言说话,我们闭着眼睛就能想起那种气质。如果这些文化符号都没有了,如果我们到了中原听不到豫剧,到了西北听不到秦腔,到了安徽听不到黄梅戏,到了苏州听不到昆曲、评弹,而满耳朵灌进来的都是标准普通话演唱的流行歌曲,我们会缺少对地方的认同,甚至会有一种恍然不知身在何方的错置感。相反,所到之处都伴随着方言和戏曲,哪怕置身在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建筑中,仍然会在城市森林的缝隙间捡拾到过去城市生活的余韵。
58、为了缓解新冠疫情对医疗机构的冲击,各州医院正试图吸引退休的护士和医生重返“职场”,并招聘尚未拿到行医执照的学生甚至应届毕业生,从而进一步解决医疗人手不足的问题。
59、走出这个会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里头饱含着情感,但是却缺席了忏悔……如果走出来的时候会由衷地感慨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却被邪恶的战争驱使,然后使普通的平民家庭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发自内心地为和平祈祷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
60、从语感方面来看,有稿播音强调播音员主持人要运用“稿”作为物质资料进行语言创作去激发受众的“感”,这自然是一个集合了传、受双方的狭义语感与广义语感的交流活动。语感在语音中表现为语音感,因为不管是对播音员主持人还是受众来讲,对语音的接收与分析是信息处理的第一道程序。张颂老师提出:“播音中使用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从创作基础范围讲,无外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四种。”(23)同样,这四种表达方法的使用也无外乎都建立在语音韵律特征的灵巧变化之上,语音感便是播音员主持人对这四种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的运用与感知的能力。
61、再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秘境》中的一句旁白:
62、播音学中对于语气与节奏两者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从语音感的层面来分析的话,两者的声音形式都应该在连贯的语流之中形成,孤立静止的来看待他们的变化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有稿播音中,创作主体对于语气与节奏的把握是要以文本的物质资料为依据的。根据对文本资料的研究与推敲,语气得以向真实靠拢,节奏得以体现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25)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