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但古典诗词,每首平仄韵不得通用,错用一韵就贻笑大方,而散曲可以平仄混押,大大解放了作者手脚,使诗歌的路数更为宽广。
2、(c)双面式的情况。如:“能否…”“…高低…”;
3、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4、仿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
5、(解读)与成语相同意思的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
6、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7、(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8、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四点。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尽量选用鲜活的、近期的、有较高知晓度的典型材料,尽量避免陈词滥调,像“伟大诗人李白、发明家爱迪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人民公仆孔繁森、贪官污吏王宝森”之类的缺乏新意的材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二是热点材料引用要出新意,适度提及。如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梦、十八大、“感动中国”等。三是对所举材料一定要及时地展开分析阐述,要避免光举例不分析、以事例的堆砌替代论证的现象,对材料的分析是联结文章主旨和所举材料的桥梁,只有架构了这座桥梁,所举材料对文章主旨的支撑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四是在事例的列举上要淡化自我,不能以自己的肤浅经历、以自己同学的事例作为证明观点的重要依据,须知这样的材料是难有说服力的。
9、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搭配不当,应为“从……中”)
10、出现了连词(关联词),可能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残缺、分句语序不当、分句关系不符合逻辑
11、一批普及型的学术著作最近广泛引起了读书界的关注,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广泛”不能修饰“引起”,应修饰“关注”)
12、尽管你的礼品多么微薄,但在农民心上,却像千斤重的砝码。(关联词和副词搭配不当,此处应用确指的“这么”,“无论”和“不管”后应用不确指的“多么”)
13、造句:在某些地方,比如新西兰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地区,山峰长高的速度最快,大约是每年10毫米。但是一般来说,山峰长高的速度大约在每年2-3毫米。
14、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15、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贻笑大方造句病句)。
16、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语序不当,应将“没有”调至“把”之前。把字句中否定副词应该放在把字之前)
17、并列成分意义上往往包含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有先后、主次、深浅、远近之分,这些联系和差别相应地直接反映在排列顺序上,成为规律性的约束,随意改动,便会造成排序不当。
18、*对于这项工作,领导没有一抓到底,没把问题解决。(缺补语“好”)
19、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20、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
21、审题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辨证分析,以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2、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2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倾斜。(主干“进入”不能与“分成”搭配,即成分残缺,需在“分成”之后补上中心语“的时代”,才通顺。)
24、(解读)成语与句中其他成分搭配不当(既有主干的搭配,也有修饰语的搭配)。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如果对句子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搭配不当、功能混乱的错误。
25、(10)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2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27、短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可在几个短句中选定一个句子作为基本句),将其它短句按顺序镶嵌到这个基本句中去,作为修饰语出现。最后务必检查结果是否成为单句。
28、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29、他看不上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是“看不到”还是“瞧不起”,意思不明)
30、*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缺少谓语“开展”)
31、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它在高考语文中占到60分,是整个卷面的三分之一的分值还要多,高考作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一篇作文可以拉开十几分甚至更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基础题所无法弥补的,也往往是在语文考试中体现考生水平、拉开考生距离的地方,因此是考生绝对应该引起重视的重点。
32、 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表意不明,是“三个学校”还是“三个学生会干部”)
33、得体的要求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它包括多个方面。综合起来,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34、 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识不少字,编秧歌也在行。(关联词残缺,应在“平常”前加“但是”)
35、(1)句式变换的实质是同义句间的转换,变换前后可有语气和表达效果的差异,但基本信息是等同的,即不改变句子原意。因此不可随意添加或删除词句,以改变原意。
36、(解读)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生活,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因此,此错误类型是生活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37、我们也学小孩子一样,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蔫(niān)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我们”,后面已暗换成“花”,所以应改成“把它们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