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来,早上和傍晚的霞光显著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多少。如果霞光显著,则预示着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由于北半球春夏的风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蒸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有大量水蒸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空气对流加快的时候,容易形成降雨天气。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而晚霞由于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定、空气对流减少,形成降雨的可能性降低。因此,晚霞的出现意味着西面天气已经转晴。这就是“晚霞行万里”的原因。但这只是一般规律,真正要出远门的时候,还是看看天气预报比较保险。(气象谚语朝霞不出门)。
2、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云图雨带移动方向与东南风方向相反呢?似乎雨水是由西面形成,并由西面漂流过来的,与东南沿海提供水汽是无关的。大自然往往神秘莫测,它的表象往往让我们看到的是假象。虽然近地面是东南风,但地球高空却无一例外基本都是西风,虽然地面东南风水汽是在光照气温和海拔不断上升中而上升的,其风向是向西北,但地面东南风携带水汽所形成的云系却是在高空西风作用下由西往东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云图漂流方向也基本是往东的。但为什么由东面形成提供的水汽形成的降雨雨带大幕也是由西往东顺序依次拉开的呢?因为东面水汽形成雨滴降雨的过程是需要在往西北漂流中逐渐放热降温以及被海拔上升抬高的降温和水汽浓度不断增加中才能形成的,一旦在西进路途的某一区域形成降雨,也就意味着这一区域成为降温区域,大量水汽积聚以及降雨造成的云层气温下降。气温下降形成两个结果:
3、气象谚语是古人经过对天气现象变化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不断的思考进而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在数量成百上千的谚语中,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等等。那么这些谚语所形容的到底有无道理呢,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呢?今天虾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及其所关联到的天气学原理。
4、例如,半径比光波波长小的水滴主要散射蓝色光;而半径在0.5微米至1微米区间的水滴主要散射红色光。因而有时在近地面天空形成紫红、褐红的颜色。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霞的色彩就越鲜艳。
5、大气中成份与状态都在不断地变化,形成了变化万千的美丽彩霞。当大气中湿度较大时,或在系统性云系移近时,空中会悬浮着很多较大的水滴,这些不同大小的水滴对各种颜色光有不同的散射作用。
6、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积云一般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它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7、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晚霞行千里”。
8、因为北半球春夏的天气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对流可理解为水气分子上下震荡摩擦、结果产生了冷却凝聚和电),又由于我国地势海拔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气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海拔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
9、早霞——东方出现早霞,而西方天空有厚云,受西风带所影响,将有系统性降水天气。
10、当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1、从中国所处的纬度、气压带和风带位置来看,天气系统的方向会受到环流方向的影响和限制。
12、晚霞——西方出现晚霞,则一般西方天空没有大范围云层,阳光直射大地,这是系统性天气已过境的征兆。
13、如此看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14、在大气中有微小水滴及尘埃时,散射作用比单纯的只有空气分子时要更多厉害些,因此,太阳在地平线时,如阳光所透过的远处低层大气中有小水滴及尘埃时更加红。
15、但是夏秋季节时候的华南地区会受到来自海洋的热带气旋的影响,出现比较多的台风天气。天气系统向西移动,会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限制。热带气旋在洋面形成,会吸收大量的水汽,导致在台风来临前,华南临海地区的天气会异常晴朗和高温。这样看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明显不适用于夏秋季的华南地区。
16、情报君身边的一个小伙伴看到“美哭霞”后,激动之余,略有所思,忽然一拍大腿,大叫一声:不好!所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今天是不是要变天了啊?!
17、日出前后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的水汽已经很多,而且云层已经从西方开始侵入本地区,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表示在我们西边的上游地区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造成晚霞,预示笼罩在本地上空的雨云即将东移,天气就要转晴。
18、而出现晚霞,说明西方天气比较干燥,上游的天气晴好,同时太阳下山也使大气层结逐渐恢复稳定,对流减弱,按照天气系统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19、在农村经常会听见这样一句话“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类话其实在中国农村经常能够听见,例如冬天的小寒大寒这两个节气不下雪,那么第二年夏天的小暑大暑就要干旱,甚至大旱,小寒大寒不下雪这可不是好兆头等等。这些话都是根据一些直观的自然现象来预判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从而更好的安排和指导农业活动。那么这些话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人们又是怎样总结出这些规律的呢?
20、在我们看来,朝霞和晚霞都是红色的。而实际上,连它们形成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在空气中所走的路程特别远,这时只有红光容易穿过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所以,我们看到的朝霞和晚霞都是艳丽的红色。
21、再如唐李嘉祐在《仲夏江阴官舍寄裴明府》一诗中提到的:“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以及唐耿湋(音韦)《华州客舍奉和崔端公春城晓望》诗中的“向人微月在,报雨早霞生”等等,足见“朝霞主雨”之说历久而不衰。到了南宋时期,范成大干脆就直接将谚语写进了他的《晓发》一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今晨日未出,晓气散如绮。心疑雨再作,眼转云四起。我岂知天道,吴侬谚云尔。”这几句诗写得明白如话,使人读后感觉十分亲切。它既说出晓发时朝霞如绮,瞬将欲雨的天气,同时又点明是根据谚语才做出如此判断。至于暮霞主晴见诸诗篇的则有唐储光羲《晚雾中园喜赦作》:“落日烧霞明,农夫知雨止”等等。
22、霞其实就是在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经过云层散射的结果,因为云朵中的水汽比较大,会将蓝光,紫光等冷光散射掉,而红光和黄光等暖光,就会穿透云层,从而让云看起来就像染上了红色,形成了美丽的红霞。日出时的就成为朝霞,日落时就称为晚霞。
23、根据电磁波波长的大小排列,可见光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波长由大到小。波长和频率成反比,它们的频率由小到大。
24、1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25、情报君听到后,微微一笑:非也非也!看来又有一个人用错了这条谚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