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巡 xún到各处去,来回走动查看:巡弋(指舰艇在海上巡逻)。巡游。巡天(指在天空巡游)。巡回。巡抚。巡视。巡幸(古代特指帝王出巡到达某地)。巡逻。 ◎ 酒席上给全座依次斟酒一遍:巡杯(主人在宴席上依次向客人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2、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
3、(解释):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以揣测得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4、“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作用之一是作为一种下葬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种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这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试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来了“丰碑”,即在坟前立起石头。
5、(示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6、宋毕仲游《祭范德孺文》:“人乐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则公不足为奇。”(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
7、◐◑ 部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基础知识+看拼音写词语汇总
8、(解释):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9、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认为奇怪。多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新奇之处。也作“不足为怪”。
10、(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11、(示例):事到如今,再去追究谁是始作俑者,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12、(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13、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变态的习惯,那就是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从秦始皇以来,这个词就和普通人无缘了。
14、(示例):喜讯传来,首都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15、(示例):为了让公司的业绩有质的变化,经理决定将旧制度彻底改弦更张。
16、“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地区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17、“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
18、(误用)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19、(示例):这么些年我一事无成,不过是蹉跎岁月。
20、(示例):在李明炙手可热地时候,一些问题大家都不敢开口。
21、(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22、(示例):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这样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
23、因为竹简木牍都要反复使用,可以把旧文削去,重写新文,这个过程就称“刊削”.
24、卑卑不足道:释义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25、成语出处: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26、“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流”指的是西沉。
27、(解释):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8、何足挂齿: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29、(示例):他依仗官高权大,目中无人,无所不为。
30、(误用):常被误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
31、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为“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2、汛 xùn江河定期的涨水:汛期。汛情。防汛。桃花汛(桃花盛开时发生的河水暴涨。亦称“桃汛”)。 ◎ 洒:汛扫(a.洒扫;b.扫除,清除)。 ◎ 古同“讯”:汛地(中国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
33、(解释)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34、(解释)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35、“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如果换算为公历,那就是相当于八九月份。“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大火星则是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边落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也就是把这种天象变化当作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36、如果了解了“训”的各种含义,“不足为训”这个词就好理解了。
37、原本“空穴来风”的解释是事出有因,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把它解释为“事出无因”或者“没这回事”,已被普遍接受,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所以在词典中的释义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38、成语出处: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39、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40、(成语出处)出自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
41、例句:在网上学到的背单词的新方法很好用,真是屡试不爽。
42、(误用)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43、根据上述解释,我们可以明白“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是两个意义截然不同的词语:“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群众信服。这两个成语虽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相反。
44、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后来任用李林甫为宰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李林甫死后,唐玄宗便任命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做宰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45、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也保留了这个意义,如「古训」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话,「校训」就是学校规定作为全校师生行为准则的话。而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在翻译不足为训时所需要的。
46、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作出了如此的解释:“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了皇宫之中,-去不回头。
47、(误用):不能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心里安稳”。
48、(误用)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49、(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50、例句:在扑灭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首当其冲,与烈火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51、(示例):展会上人山人海,大家都是走马观花,略看一遍。
52、“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回事。正确的解释是,“刊”当“删削”或“修改”讲。
53、(误用):常被误指为能力强,没有什么不能做的。
54、在2005年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我国官民比例高达1比与之相比,十年前为1比改革开放初期为1比如此的官民比例,比清末高出35倍;比西汉时期高出306倍!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八千个老百姓才养活1个官;如今,26个老百姓就要养活1个“官”.这一数字,道出了全国各政府机关机构臃肿的事实。
55、“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孚”的意思是使信服,“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
56、(示例):他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英勇无畏,卓尔不群,获得了所有人的赞佩。
57、经验告诉我们:单凭暴虎冯河之勇,通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馀。
58、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诗中表达的意思相同。
59、“呆若木鸡”是境界。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60、“登堂入室”原指登上厅堂、步入内室。后来人们比喻为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终至高深境界。“登堂入室”作为一个谓语词组,其主语应当是人,而不应该是物。另外,把“登堂入室”当作很具体的一种动作,理解为“从大厅进入内室”的用法也是欠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