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爽朗且熟悉的笑声让我不禁一颤,思绪更由之飞回到那个盛夏,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少年时代。
2、许多学生读了这篇小说,觉得莫名其妙。大森和田浦要同中西接洽什么事情呢?接洽的结果怎样呢?篇中都没有叙明。像这样近乎无头无尾的小说,作者凭什么意思动笔写作呢?
3、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隔膜》为32开竖排铅印平装本。全书共164页,内容发表了叶圣陶于1919年2月至1921年4月这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20篇短篇小说。
4、(4)郑振铎. 稻草人(序)(M).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2
5、我想我和她一样,都是骄傲的人,像玫瑰一样在荆棘之上奏响自己的乐章。
6、 《富翁》中所有人都被教育金钱至上。当金钱遍地都是,唾手可得时,没有人会再劳动,同时,也再也没有人能填饱肚子。
7、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多了。匆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写他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样写法,如果作者让孔乙己把四样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示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一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个话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的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呢?”
8、雨渐渐停了,雾气却仍凝着。出发很久了,起初的不安或是新奇都慢慢平静了下来,我看见路牌上写着“栖霞山大道”,这是我熟悉的名字。地理课上,老师不厌其烦地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丹霞地貌和栖霞山形成的原因和区别,我闭着眼睛都能倒背如流。但此刻,它们在我眼中动起来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它开始运动,挤压,隆起,昂起赭色的头颅;或是低眉,俯身,接受流水的冲洗。远方的沙石开始风化,剥落层层外衣,乘着流水,白天,或着黑夜,汩汩地经过这里,安下一颗心,把一切沉积。好像有千年万年的历史,又好像只有一瞬,斗转星移,一条条高速公路修建起来,一颗颗逐梦的心飞驰起来。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用一条条路,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9、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10、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11、周艺文,1971年出生于湖南岳阳,中国童话作家、诗人、画家、出版人、“新童话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同时被粉丝爱称为“童话爸爸”。
12、2006年创作的《皮皮鲁总动员》名列全球第四名。 2008年郑渊洁成为中国作家获国际版权创意金奖第一人。
13、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
14、代表作品《冒险小王子》、《英雄赛尔号》、《摩尔庄园》、《奥比岛历险记》、《魔法小公主》、《潘多拉历险记》、《洛克王国》、《铠甲勇士》、《火力少年王》、《巴啦啦小魔仙》等著作,其中《冒险小王子》系列丛书更是被誉为新童话主义创作领域的开山之作。
15、 与长篇儿童文学作品不同,长篇多注重故事情节,人物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短篇则更像优美散文,哲理故事。从一件小事出发,引出哲学思考和教育意义。再如《梧桐子》,一颗梧桐子离家出走,背后的哲学,是成长的故事:在弱小时期自我意识觉醒,想要逃脱束缚,奔向自由,却发现成长面临的除了自由无拘无束,还有迷茫与危险。一路上遇到危险、苦难,也斩获崇拜,新的自我。
16、 这下,不仅作为塑像的石头感觉到空虚,也将小石块们内心隐隐不安的空虚之感勾连起来。于是,塑像倒了,这座城市的“英雄”消失了。
17、 “能给我几根蘑菇吃吗?我饿极了。”我向猴子索要食物。它们当然没有回复,毕竟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是不需要食物的。
18、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往后的数学课,我依旧我行我素。虽然没有了小说的陪伴,脑海中留有深刻印象的句子却还反反复复地浮现。
20、 在童话中教学,正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如《书的夜话》,用一篇童话来教学生读书的态度。既有趣味,又有深意。
21、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扳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22、后人评之:探与汐,原应“叹息”,家与国,必舍家而救国。
23、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24、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25、“领会了这些,再来看作为题目的‘镀劳’这个词,不是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吗?”许多学生听了提示,把这篇小说重读一遍,差不多异口同声地说:“原来如此。现在我们觉得这篇小说句句有分量,有交代了。”
26、在前一场中,侍女阿清拿来客中西的名片进来报告说,遵照大森的嘱咐,帐房已经把人不在馆里的话回复那个来客了。大森和田浦正要同中西接洽事情,听说已经把他回复了,踌躇起来。于是两人商量,想把中西叫来;又谈到对付中西的困难,迁就他不好,对他太像煞有介事也不好。最后决定送信到中西的旅馆去,约他明天清早到这里来。大森又准备停会儿先出去会一会与事情有关的骏河台那个角色;当夜还要把叫做泽田的人叫来,教他把“样本的说明顺序”预备妥当,以便对付中西。
27、 “如果尽抬着头空想,是选定不了方向的;从种种切实的经验里,却自然会得出恰当的结论。”
28、转眼间到了萧瑟的秋,秋风满城,却带不来探的任何消息,汐只是等,望着探出征的方向,手里摩挲着为夫君而制的秋衣,嘴中絮叨着什么,日复一日。她自己不曾发现,才不过二十出头的自己早已冒出银丝...她见人就说:“探给我托梦了,就让我在此处等着他,他会身披铠甲凯旋而归。”当大破匈奴的消息传遍长安的每一个角落,探却再没有回来,汐还是在等,在看,等来的却是夫君染了血的战甲与绝笔,绝笔中言:
29、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30、 该怎么办呢?我踌躇着,只好到阿根廷的城市去办一张信号卡。沿着似乎无尽的北美的海岸线,我欣赏着著名的挪威的峡湾。我看见城市前屹立在天边的高速公路,我看见城市中心深入地底的飞机场,它们的名牌上都有同样的两个字。我来到了洛杉矶。这真是座好城市,毕竟能够让会划船的猴子平安生活的地方是不多的。我走进营业厅。里面堆满了人,为了节省空间,每个人都倒立着。我只好也跟着他们一起倒立。
31、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32、叶老的文笔质朴自然,《西川集》亦不例外。头一篇《答复朋友们》,为答谢文艺界为他庆祝五十岁寿辰而作。叶先生自谦是个平庸的人,写不出不平庸的文章,还说自己一生中无非当了两大员:不是当教员,就是当编辑员。说得平直坦白,一如其人。
33、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作者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但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
34、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叶圣陶先生,这位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拓荒者,曾对儿童文学提出期许:“儿童文学的园地不久也会万紫千红的,我正拭目以待,做个鼓掌喝彩的人。”(7)而今,儿童文学的蓬勃发展之势尚且可观,一如先生所愿……
35、 我的祖父把我扔到了月球上,我这才看见一个火星大小的水滴落在赞比亚的上方。又看到亚马逊的原住民庆祝《联合国家宣言》的出版。祖父变成了一面镜子,我这才看到自己的身后鼎立着一个使用数字信号的耳机。
36、《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37、 本期文章是来自杨宏琛同学的小说——
38、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甚至发生疑问,作者为什么要采集这些材料,写成这篇文章呢?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这当儿,我们不应该就此武断地说,这是一篇要不得的作品,没有道理的作品。我们应该虚心地想,也许是没有把它看懂吧。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些材料确然值得采集,这篇文章确然值得写作。这也是读者常有的经验。
39、(3)历史完全靠得住吗?(你所代表的、引以为傲的虚荣也可能是假的,何必沾沾自喜)
40、我曾像一团无依无靠的荆棘,日夜匍匐在不受阳光宠幸的地表。
41、(原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
42、“你们瞧瞧,光天化日之下,数学课上读文学,这事儿要是传出去,”老陈顿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我这班主任还做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