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短句64句精选)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6-18 09:47:53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短句64句精选)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1、“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科技文明的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有时会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2、任何人学佛最开始,都需要先去了解佛教,不了解就开始盲目修学,那不是正信,很多人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学佛之后,越学离佛越远。很多人都把佛教当成了神教,其实真正的佛教,并不是求佛拜神,而是要依照佛法,来修行自己。

3、“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4、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5、兄上敬:长兄如父,对长兄如同父亲一样尊敬。(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6、不愚痴:要有正知正见,不邪见、不迷信,明是非。

7、学佛要从了解苦解灭道开始,首先我们要感受到,世间的痛苦是非常多的,这样才能生起出离之心,想要离苦得乐。有了这种想法后,通过学佛我们就会找到集苦之因。因为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有苦必有造成痛苦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后,灭掉此因,不生苦因后,自然就不会再受苦果。

8、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

9、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10、知耻懂耻,不说淫秽的话,不传播黄色书籍,不做辱没家族和国家的事,树立高尚的品德,立于众生之中;

11、雪漠作品专柜参展2016厦门国际佛事展(秋季)

12、佛祖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经》如是有为法,不过也只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13、        佛陀对此曾用一个强大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14、  以西藏的情况来讲,深受苯教影响。在苯教的仪轨里,修天龙八部等的仪轨比较多。这是在当地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特殊修法、仪轨,它并不会产生什么伤害,然而这并不是藏传佛法的精髓和精神。透过学习藏传佛法的精髓,我们西藏人都会很自然地说出这样一句话:「对待一切有情,都要像自己的母亲一般,慈爱着、关怀着!」这就是藏传佛法的精髓-菩提心和大悲心。  因为受当地文化影响的缘故,虽然佛法源自于印度,可是我们会说这是藏传、这是汉传、这是南传等,由此产生了某些不同的差别。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具有佛法的精髓。

15、如真有智慧,智慧也应是因缘合合而成。智慧就该是缘起性空,智慧就是空相。同理彼岸也为空相。

16、前人发现过很多科学理论,解释过一些现象,如果碰到一些不能解释的,后面的人发现新的问题,可以把前人的理论完善修正,这是科学精神,佛法也一样。

17、释迦牟尼不认为自己所说的,是不能改变的教条。所以在「金刚经」里,他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8、“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9、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20、  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21、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打开心门,不偏执地拒绝一切,也不盲目地迎合一切,而是在世间纷繁的现象之中,锻炼自己的心,汲取有益心灵的营养,你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再也没有任何现象能羁绊你,束缚你,你在面对世界时,也就不会生起烦恼。相反,假如你关上心门,偏执地拒绝你不喜闻乐见的东西,就会把世界看成牢笼,把现象看成洪水追兵,觉得四处都是铜墙铁壁,一切都在挤压你,你找不到可以休憩的地方,也找不到自在的居所,那时,你将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

22、  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23、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

24、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25、不妄语:不说谎话、假话。说老实话,诚实话。

26、火对人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火的利用,人类也走了自然界食物链的最上端,这更加解释了真空妙有这个意义。

27、“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28、讲义气,正义,仁义,忠义,信义,情义,道义,知恩,感恩,报恩;

29、据说,禅宗六祖慧能听五祖宏忍大师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的时候,慧能大师瞬间开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只是短短八个字,却蕴含无尽玄机。

30、而清净法身的本质是「真」,圆满报身体现的是「美」,千百亿化身代表的是「善」;因此,学佛就是追求「智仁勇」兼「真善美」,让人性的美妙、庄严发挥到极致。

31、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著大门,盼望著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

32、不恶口:不以粗言骂人,不说尖酸刻薄的话,不恶语伤人。

33、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34、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35、“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36、“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佛教偈语出自佛教经书《增一阿含经》。中国古代著名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详细说明了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其中包括22项善行,155项恶行,为世人的行为做出具体的规范。

37、总结到这里,堂主的任督二脉突然涌上一股暖流,在某些人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当今,曹先生把辣么辣么高深复杂的佛法简单化、让人入门,这种智慧,值得献上膝盖。

38、忠于佛,忠于师,忠于自己的事业,忠诚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辜负己灵,不辜负上苍;

39、  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40、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41、如果缺乏修练,我们的心是散乱的,不停陷入懊悔或担心,喜爱或厌恶,追求或排斥等等情绪里,感到烦恼。

42、《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43、佛法讲的“空”是说万物都是缘起之物,缘起即性空!所以佛法的“空”是指“性空”!

44、“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45、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

46、佛法是无尽的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万事万法,佛法对一切法、都能够明了,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根本大法。

47、待人接物要有礼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有礼貌,长幼有序,遵守佛规礼,做个懂礼知礼的人;

48、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49、大孝:父母在世,引渡父母学佛修行,父母过世,超渡父母早日超生;

50、相信因果后,我们就会知道恶因恶果的道理,知道了恶因会带来恶果,就要知道,世间的种种痛苦到底从何而来?佛陀觉悟后,告诉我们四个字,那就是:苦、集、灭、道。

51、闻,就是你要先听,包括研读佛典、听别人讲经说法……听完后再想一下,你觉得合不合道理?合不合逻辑?然后,你可以进一步去修。

52、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53、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54、佛教当中的佛是觉悟的智者、圣人。我们学佛一定要从相信因果开始,如果你不信因果,认为做了恶事,烧几柱香就能解决问题,不受果报,这是非常愚痴的想法,学佛一定要正信佛法,相信因果才行。

55、  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56、“雪漠读者见面”10月16日:广州购书中心

57、所以我认为佛家的“一切皆空”是一种很高级的理论!

58、中孝:孝敬父母之心,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学业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兄弟团结,组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59、我们凡夫的五蕴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油盐柴米酱醋茶,就是衣食住行。我们五蕴感知最多的就是油盐柴米,就是衣食住行。人活着就离不开油盐柴米,离不开衣食住行。

60、所谓觉者,就是觉悟到宇宙运行的原理,并推论出离苦得乐的方法。

61、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一句话其实是《楞严经》的总纲。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告诉: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这种我执,只是一个幻觉。《楞严经》号称佛经之首,这部佛经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追问,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回答了七次,都不得结果,所以,叫“七处征心”。七处征心:心在身内;心在身外;心潜在根里;心在内外明暗之间;心在随所合处;心在根尘之中;心在无所著处。

62、从佛教来说,若是能领会到事物真相以后,进入到空的境界,空(无自性),谓自性空,是本体;有(万事万物),谓因缘结合,是现象,若能体达,就是大智慧者。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指出了宇宙的真相,就是空无,空无是指“我”空,外境空,一切皆空的空无自性。

63、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如人生热烘烘的一味追求欲望享乐,或冷冰冰的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著,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

上一篇:经典华语歌曲(短句7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李白的将进酒全诗(短句31句精选)
  • 适合表白的文艺短句(短句67句精选)
  • 竹篮打水歇后语的下一句(短句29句精选)
  • 小学生劳动的意义(短句67句精选)
  • 奋斗激励正能量的句子(短句63句精选)
  • 女人善待自己的简短句子(短句88句精选)
  • 关于团结的成语和名言(短句8句精选)
  • 又萌又甜软的句子(短句71句精选)
  •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短句33句精选)
  • 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好段大全(短句56句精选)
  • 杜月笙简介的后人现在(短句53句精选)
  • 关于雨的诗句大全(短句23句精选)
  • 低声细语的造句10字(短句45句精选)
  • 一个人心酸难过的短句(短句103句精选)
  • 热爱生命的事例20字(短句50句精选)
  • 祝福老师的古诗名句(短句52句精选)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公认最好的歌词(短句13句精选)
  • 词语接龙大全两字(短句15句精选)
  • 形影不离造句二年级(短句32句精选)
  • 用像造句子比喻句(短句41句精选)
  • 汤姆索亚历险记人物介绍(短句94句精选)
  • 中学生个人自评50字(短句46句精选)
  • 风筝时而时而时而怎么造句(短句27句精选)
  • 关于爱与关爱的名言警句(短句98句精选)
  • 最新句子大全

  •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短句64句精选)
  • 经典华语歌曲(短句7句精选)
  • 古风仙句简短八个字(短句30句精选)
  • 十首绝美宋词蝶恋花(短句22句精选)
  • 李白的将进酒全诗(短句31句精选)
  • 适合表白的文艺短句(短句67句精选)
  • 竹篮打水歇后语的下一句(短句29句精选)
  • 经典留言五个字(短句72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