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领学生实地经历一次“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2、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3、(火热报名)ROBOMASTERTT无人机编程教学开发大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的启示)。
4、(10)陈欢欢.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素养观的演进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1(9):1-
5、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的过程。
6、参考文献徐明聪:《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36页黄玉华:《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教育导刊,1994年,第7期虞伟庚:《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107-109页《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0-23页《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及其实践》,《陶行知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05页赵传芳:《试论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第111-113页张珠:《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福建陶研》,2005年6月,第03期,第25页寇崇玲:《陶行知与幼儿教育改革》,《幼儿教育》,1985年,第7期
7、从教育方法来看,这种教育是把教育观跟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教育脱离实际,充分动用民众自身具有的经验,使其跟教育的概念发生碰撞,从而互相启迪,调动民众的学习积极性。
8、时至今日,我国仍重视开展农村教育,师范教育也极大地鼓励教师深入农村支教,不断推动乡村的持续发展。
9、在生活中的教育追求真实、灵活、创造性;在教育中的民主追求普惠、优质、可持续;在实践中的园长、老师追求成长、卓越和价值感。
10、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这个将文化知识进行不断的推广,是为了解决和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而提出的。
11、如何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应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12、陶行知特别将学校分为学习理论知识的后方和教学实践应用的前方两个部分。当前社会需要学生有手脑并用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学生管理应落实好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注重学以致用,做到“前”“后”结合。所谓“前”,就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所谓“后”,就是学校管理严格地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各种基础知识,建构人文、科学知识体系,提高核心素养。学校应改变评价体系,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管理不能重“后”轻“前”,不能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高分,否则教育就会与生活脱节,陷入“教育就是考试”的怪圈。
13、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我们家长老师也需要解放儿童的手、脑、嘴、眼、时间、空间。让孩子有自由,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是要从小开始的,家长老师要尽量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不断的拓展思路,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14、在当前应试教育现实背景下,学生管理依然追求分数、升学率,学生只会从书本上寻找解答方法,而不会从生活之中去探寻方法,严重缺乏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填鸭式管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高分低能,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5、 陶行知先生猛烈地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他积极地宣传中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方向,认为工厂、农村是幼儿园的新大陆。特别是他身体力行地积极推行平民的、乡村的教育,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mDAsh;&mDAsh;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
16、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7、如果这个“拆表娃”生活在当下,结局会如何呢?他能庆幸地遇到像陶行知先生一样的老师这样去教育他吗?
18、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陶行知先生更加具体地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针灸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19、(1)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20、育人者,应先育己,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师德,师德师风是基础。
21、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5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后,我深刻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想思维的源泉,传统的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使幼儿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2、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23、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4、我国的基础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等。许多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仍需进一步提高。
25、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必须积极践行陶行知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生活,培养个体的生活技能。
26、陶行知认为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幼儿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因此,
27、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28、我们不断缅怀教育大师,不仅是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将自己浸染于其伟大人格影响之中,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分享专业文章,更想分享给园长、老师们一种关于教育使命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29、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只向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效果好。
30、教师要适时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找寻陶行知先生提供的教学新思路与教学新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过,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教师要结合本班级的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人才。
31、单纯的根据教材来照本宣科往往会使学生远离生活实际,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差异感,他们会觉得学习并没有什么用,这样的学习是很被动的,没有什么积极性。
32、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2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33、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即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34、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如:在教学第6单元例求两人之间有几人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我首先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并理解问题中“之间”的意思,通过审读题意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序数含义的认识。然后放手给学生,引导孩子用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数、画示意图、列式计算等解题策略。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解决排队问题的方法,巩固学生的记忆。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
35、陶行知认为,“民众需要在生活中理解、实践民主,生活是民主成长的土壤”。教育的第一义就是要求真,要讲真话,要真实的生活,不能说虚伪的概念,这是陶行知跟旧有的教育方式本质上的决裂。
36、在中国的云南,在云南的某个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在趴着窗发呆,像极了我们在生活中偶然瞥见的他人,但唯有爱孩子的成人才会好奇他在想什么,他的小脑袋里正在编织怎么样的故事。
37、赵传芳:《试论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第111-113页
38、在我们老师的眼里,每天几乎都只看到后进生:今天早上迟到了2分钟,昨天晚自习总是要讲话,值日工作做的不到位,作业没完成,忘记订正了……所以,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有气。每天脸都拉的老长,时不时发一顿火,训斥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学生也产生了逆反心里,做什么都觉的没劲,一副上课死气沉沉,下课生龙活虎的反常现象。
39、在原来我们提到老师的时候,首先认为老师必定是严肃的,古板的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的远的。学生很多的问题不敢去和老师沟通,甚至惧怕老师在外面看到老师的时候甚至要绕开走,但是现在很多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好,认为老师非常的亲近,除了在学习之中在生活之中也有着很多的联通,所以说现在教师形象的转变其实是有利于促进这种师生关系的。
40、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41、由此可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教育回归自然、让教育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丰富幼儿视野,促进幼儿成长。
4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43、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人民教育事业,他当年倡导的教育的国民性、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创新性,与现在的素质教育如出一辙。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照当前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张扬“人”的大旗,以完善人自己为目的.,以提升人的价值为目的,以“立人”为本,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44、(3) 刘大伟,杜京容.民国时期南京晓庄乡村治理模式探析(J).江汉论坛,2020(4):111-1
45、黄玉华:《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教育导刊,1994年,第7期
46、“自治”的保障是“监督”,“自治”不是取消规则,不是拉帮派,占山头称霸王,而是大家在制度的监督下,立法守纪,共同治理,练习自治。没有制度的监管,就没有真正的“自治”。
47、教学做合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生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