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环路54号连载李孝威回忆录《逝者如斯》,每周一篇,共115篇。张三湘仍在这里写文章。
2、苏格拉底没有写过书,他的思想和生平我们只能从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中看到。柏拉图和色诺芬是他的学生,他们的文字充满了对苏格拉底的崇敬和热爱;阿里斯托芬是同时代的喜剧家,他的作品对苏格拉底极尽嘲讽和挖苦。
3、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4、他接下来的半生都在反对民主政治。在他看来,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做鞋的需要熟练的手艺,开船的舵手也不能随便抓阄来决定,那么,像管理城邦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交给那些毫无专业知识的手艺人呢?然后他考察和分析了他所知道的所有政治管理形式,最后总结,最好的方式,是由城邦最聪明的人,也就是哲学王来管理。
5、 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6、所以,与那些盛产真理的大师不同,苏格拉底盛产大师。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都是顶厉害的大师。
7、在雅典城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这座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经历了无数的刀兵和天灾,却在智慧女神和说理女神的荫护下,始终屹立不倒,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却开始走向了衰落了,而且是从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对手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哲人,因为一场审判。
8、上面所述,多属用test造成的名词。在动词方面,此一词根形成的有attest和testify等词。前者虽指“证实”,但得尾随介词to,因为这是个不及物动词:ThelawyerhaslocatedseveralreliablewitnesseswhocanattesttothefactthatMr.Lopezwasnotatthesceneoftheaccident.(律师已指定若干可靠的证人;他们可以证实罗培兹先生当时不在事故的现场。)同指“证实”的testify,亦有不及物用法:Theendorsementofsuchascholarwelltestifiestothetruthofthis.(如此学者的背书,甚可证明此一事件属实。)不过testify作及物动词用的情形也屡见不鲜:Hertearstestifiedhergrief.(她的泪水说明她很悲伤。)testify虽可接er,但testifier所指的“证人”并非法庭用语,仅适用于一般情形:HomerservedasthefirsttestifiertoFate’spositionintheuniverse.(命运在宇宙中的地位,荷马是第一位见证人。)至于法庭上的“证人”,应用witness。法官“询问证人”,英文说tointerrogateawitness;“法庭召唤证人作证”,则为“Awitnesswassummonedtoappearincourt”。(苏格拉底审判)。
9、他喜欢向聪明的人提问题。他提问的方式是这样的,先是一副很虚心学习的样子,我什么都不会,听说你很聪明,来向你请教。然后,提问,一个问题带出另一个问题,一直问到对方自相矛盾,哑口无言,最后老实承认自己不聪明。当人家由此感叹:“你其实什么都知道”时,苏格拉底又一副貌似谦虚的样子说:“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可能只是比你多知道一点,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真是气死人啦!
10、到底有什么会是纯粹的呢?纯粹的理念?纯然的本体?纯净的理想?纯洁的新人类?纯文字的海报?还是……“这纯粹是个广告!”
11、当杨老师听说柏拉图反对民主政治时,他脸色一沉,说:“我对这个人已经毫无兴趣了。”我向杨老师翻了个白眼,送了他一句话:“未经质疑的民主不是真民主。”
12、讨论时,老人一言不发,若有所思。当柏拉图建议老师将最后的辩护权委托给自己时,老人断然拒绝。
13、然而即使是最没有文化的雅典人,也能明白企求建立一个由“完人”建立的专制政府的愿望有多么不切实际。苏格拉底一尘不染地站在世界的制高点,轻易地将几代雅典人在充满挫折、牺牲与反复实验的探索道路中所跌跌撞撞求得的宝贵政治经验否定——没有多少思想家会认为这种批评是得其要领的。苏格拉底否定的其实不单单是雅典的民主,而是人类的社会性、政治性、正义感以及自我治理的可能性。如果苏格拉底在现实中从未发现过一个适合做统治者的人,那么人类最好还是退回到黑暗的洞穴中去,去过朝不保夕的生活。如果一定要在现实世界找到一个令苏格拉底勉强满意的制度样板的话,斯巴达可能算一个。苏格拉底不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斯巴达独特而神秘的社会制度报以赞誉之辞的学者。斯巴达给人的印象是保守乃至静止的,社会被统一在一套单调的纪律当中,没有诗歌,没有戏剧,公民生活维持着最低限度的朴素,个性是不被允许的,个人绝对服从于集体,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所有人的神经都时刻紧绷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迷雾中的斯巴达的形象愈来愈理想化、抽象化。对于任何时代的理论家来说,对简单、纯粹与永恒的向往永远都是一副迷人且危险的致幻剂。
14、 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15、但我要告诉大家,这三种描绘其实都是对苏格拉底的形象及其他所关注的事业的诋毁,后来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中对这些都予以严肃驳斥,他甚至否认自己是一个教师,因为他关注的是灵魂的完整,是作为一个牛虻来刺激雅典城邦恢复伟大。不过,据说苏格拉底本人也喜欢这个讽刺剧,他甚至会到现场观看,并在演出间隙站起来,为观众提供一个嘲笑攻击的活靶子。如此活泼有趣的社会民主氛围看来是很令人神往的。
16、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17、 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
18、不过,巴迪欧显然不想做当代的色诺芬或阿里斯托芬,他并没有随着后现代主义和新实用主义的主张,在话语和身体中消解真理的存在。正如他在《世界的逻辑》中高举真理的大旗,在《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中,他最后坚持让苏格拉底出场了。在法官们经过一番争吵是否判苏格拉底有罪之后,在第六幕的第四场和第五场中,苏格拉底十分平静地走到灯光之下,让自己直接出现在舞台上,出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巴迪欧坚持认为“除了身体与语言之外,还有真理存在”的明证。不过苏格拉底的现身,并不代表他是来参加对他的审判,他仅仅是证明,一个当代遵循英美自由主义法系的法庭无法对他进行审判,这场在英美法系下进行的对古希腊人物的审判就是荒谬。所以,戏剧的结尾并不是宣布苏格拉底有罪还是无罪,而是宣称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无效。一个有限国度的司法程序,无法对无限真理,一个作为真理之化身的人物,进行审判,这种审判自然也是无效的。
19、 有关苏格拉底的这场审判,于他而言,是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绽放和表演,其选择死亡,源于他的法律信仰——“守法即正义”。苏格拉底始终认为,法律必须被遵守即使法律不正义,并且以其行为证实了对法律信仰的坚持。
20、自称为本剧原作者的哲学家。可我们都知道,他能够这么自称不过是因为可怜的柏拉图、色诺芬、莫里哀等人无力追讨其抄袭嫌疑、维护著作权罢了。不过,这并不重要。巴迪欧是一位神奇的哲学家,即便你完全反对他,你也会为他的不少话击节而叹——所以我们宣称我们完全忠实原著,用一种修正主义方式。
21、无论如何,雅典人仍然对寡头分子曾经实施的政治颠覆心有余悸,苏格拉底坚持反对民主的行为就像是在冷战初期的美国公开宣扬共产主义一样令人怀疑。苏格拉底周围聚集了一帮同样对民主没有好感的贵族青年:见风使舵的亚西比德差点毁灭雅典,克里底亚斯是三十僭主之首,色诺芬在苏格拉底死后再没回到过雅典,至于柏拉图则更加系统地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反民主政治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慌了神的雅典人再也无法保持住自己曾经对思想的开放包容的态度,于是决定审判苏格拉底。
22、你们的那种主体,永远不可能通过构筑稳固的家园来实现。老房子仅仅是传统,你们经历的游荡是一个新的方向。那么,在你们自己的位置上,有一个新的象征秩序。真正的家园是当思想和行动的冒险让你远离家园,并几乎要忘却家园的时候,你们可以回归的地方。你们所待的家园永远只是一座自愿待在那里的监狱。当生活中某种重大事情发生,仿佛将你们连根拔起,让你们启程远离故土,走向你们真正的生活。远征是一个观念,你们迷失了方向,但你们走向你们自己,在迷失方向和背井离乡中找到了你们真正的自我,找到全部的人性,创造一个平等主义的象征秩序的阶段。
23、让她去叫色诺芬请柏拉图来教会卖方便面的小贩怎么学会在雅典法庭上讲个冷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