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无边的它太大,并不停地扩张似的运行着,并在之后地时间里又变成原来地样子。所以,我将其称为“道”,也叫做“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这个宇宙中有四大存在,而人便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2、知不知(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上(最聪明); 不知知(不知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病(这样就有缺点)。 夫唯病病(正因为把盲点当作缺点), 是以不病(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圣人不病(圣明之人没有缺点), 以其病病(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 是以不病(所以说他们没有缺点)。
3、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4)水成冰老子方圆智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说,一定要把大道解说清楚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说清楚的。
7、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8、(解释) 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9、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0、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2、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风俗淳朴;天下的政治好像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却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灾祸是福气产生的根源,福气是灾祸藏伏的处所。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
13、(翻译):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白话全译)。
14、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1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6、那黑洞到底是什么?宇宙世界万物都逃不出成、住、坏、灭四个阶段,又往、复、归、去而生生不息。所以,黑洞就是“冬至阳生”。它是顺其自然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道德经》通篇都是讲的“黑洞”。
17、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儿得到母亲的呵护一样。对于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鹰鸟不来攻击。他们筋骨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气纯正。他们整天哭号却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人们知道了永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们却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生目的的;然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心愿而役使精气,认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强大。看起来,从婴儿到成人,似乎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万事万物都是一旦强壮了就开始衰老了,追求强壮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就会提前导致死亡。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强壮,反而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儿。
18、(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19、 (翻译):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2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1、(翻译):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22、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23、(1)古时借债,刻在一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
24、对于较小的黑洞而言,还存在所谓的“霍金辐射”问题,这也是此类黑洞爆炸毁灭的根本原因。简而言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描述的物体,虽然与黑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
25、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大盈若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 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 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静胜热(宁静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
26、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27、扬雄:”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28、(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七章)
29、(翻译):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30、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31、(翻译):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3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3、道德经的成书目的,一定只是表达“道”的一个目的。“道”的阐述和表达是非常的难的,老子区区五千字能够把道阐述的这么完美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所以书中不能只有机会再去写其他的东西。道德经整篇都采用比喻的方式去阐述“道”的状态,所以自古很多人用很多的角度去注解道德经,比如军事角度、商业角度、做人的角度等。但是作者的本意一定只是尽全力去阐述“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只能沿着作者的思维去思考,不能偏离中心思想。
3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5、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36、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37、(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38、当我们按照其物理性质(电荷、质量和角动量)进行划分的时候,黑洞拥有五个类别,它们分别是:与其他黑洞相互绕转的黑洞双星黑洞、被称史瓦西黑洞的不旋转且不带电荷的黑洞、被称为称克尔黑洞的旋转不带电黑洞、被称R-N黑洞的不旋转带电黑洞,以及被称克尔-纽曼黑洞的一般黑洞。
39、(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40、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1、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2、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3、(1)「无常心」,有本作「常无心」、「无心」,即无私心。马王堆本「常」为「恒」,「无恒心」亦即不固执一己之心。
44、(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45、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46、(翻译):知道自己无知,最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圣人不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病,所以不病。
47、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其犹张弓欤(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 高者抑之(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 下者举之(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 有余者损之(多余者必遭损伤), 不足者补之(不足者必得补充)。 天之道(自然之规律), 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伤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 人之道则不然(人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 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的人)。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为而不恃(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 功成而不处(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 其不欲见贤(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48、(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当是恩德。
49、(23)彭伟歆低调做人精明处世(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
50、“无智”即没其有巧伪的心机和心态。“无欲”即没有贪欲的扩大,保持心灵的纯真、朴实,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一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私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51、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52、(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53、(翻译):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成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阴性永远要用宁静来战胜阳性,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所以,大国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国,那么,就能得到小国真正的拥护。小国能够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大国,那么,就能得到大国的信任。也就是说,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当以谦虚卑下自处。因此,或者表现为大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小国的拥护,或者表现为小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大国的信任。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容并蓄更多的人,小国不过是想要进入大国之中来做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各自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大国应该永远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而不能恃强大而自傲。
54、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55、现在我们就简单的说说对黑洞有所耳闻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行,黑洞是一个能吸进无穷多东西的天体,光线都逃脱不了,因此黑洞所在的区域样貌以及任何活动信息,我们都无法获取(因为能够传递这些信息的载体都无法逃脱黑洞),也就是看不见听不着。
56、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57、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 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镇之以“无名之朴”(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58、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59、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60、当然,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的看法是不完全一样的。不过也有一样的地方,比如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
61、(翻译):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贱为本体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没有荣誉。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62、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
6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5、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66、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
67、萧何杀韩信西汉初创,汉高祖刘邦一方面仍马不停蹄地带兵东征西讨,另一面他又十分担心后院起火。后来,萧何出谋划策帮助吕后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一个很大的心腹之患。刘邦大喜,便封萧何为相国,加赐食邑五千户。
68、(翻译):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第五十一章)
69、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7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7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72、(解释)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73、(19)李艳静职场灰姑娘蜕变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4、《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
75、(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76、(翻译):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不足时拉一拉。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77、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78、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 弱者(能把握规律的弱点), 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 有生于无(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
79、(解释) 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80、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81、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82、(翻译):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所以,圣人与道合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83、(翻译):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8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①。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②。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③,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⑤,故大制不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