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上所述, 刘伯温传说在整理资料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进一步展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其内容特色、 成因以及价值上也有了不少的探索。 成因上主要集中于外在因素探索, 包括当权者由于政治需要、 文人在小说里推动以及民间集体心理取向等方面的探索, 虽然也涉及刘伯温自身因素探索,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从本人多年资料积累看来,刘伯温传说形成最实质的因素在于刘基自身的传奇人生。他天资颖异(十行俱下、过目不忘、读文得旨要)、博通经史、精通象纬之学、四落五起的传奇人生、当政廉洁,为民伸冤,有“刘青天”之美名;既能协助一介平民朱元璋走向皇帝之殿堂, 是帝师王佐; 又能在惊天动地的战役中出谋划策谋取节节胜利, 一副神奇军师的模样;在百姓眼里,其人生本有神异的光环;而最后促使刘基走上神坛位置恐怕不得不从他“至诚” 品质上找原因, 是其至诚赢得了民间集体心理的认同,是“至诚”能和天地相感应, “至诚如神”。当然,刘伯温传说形成在自身原因上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
2、可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先生多疑了”,就这样,刘伯温明白自己在劫难逃,干脆就不逃了,把药全吃了,安安心心在家等死。从开始吃药到去世只有三个月时间。可见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官方看法,普遍都认为刘伯温之死肯定和朱元璋有关,那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刘伯温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死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享年六十五岁,在古代平均年龄可能不到五十岁的情况中(排除了战死、早夭、获罪被杀这些),刘伯温的寿命其实还是过了及格线,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了,朱元璋也只比刘伯温活多五年而已。
3、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4、对此传说,刘基二十裔孙刘耀东在《南田山志》里也有记载:“宋武僖王刘光世子尧仁自临安徙居丽水竹洲,尧仁子集欲卜迁,祷于丽阳山神,梦见执羊头而舞者,旋游南田山,上岭至一处,问地名,或告曰“武阳”,恍然悟梦所示舞羊,遂自竹洲徙居此。集生宋翰林掌书濠,濠生元太学上舍庭槐,庭槐生遂昌教谕爚,爚生明诚意伯基。世称武阳为诚意伯故里。
5、刘基得罪过不少淮西朋d的人。在明朝创建的时候,刘基但任的是御史中丞。在担任御史中丞的过程中,他执行法律十分严格,当时的中书省都事李彬因为贪污受贿,被刘基顶上,但是左丞相李善长包庇,李善长让刘基先缓缓再说,但是刘基直接上书朱元璋,最后斩了李彬,从此刘基和李善长结怨。李彬被杀之后,怨恨刘基的人开始向朱元璋告状,很多人进献谗言,刘基最终顶不住压力,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
6、(7)陈文新《论对刘基的理解与误解》, 《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第5期。
7、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刘基生平简介)。
8、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刘伯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神奇传说,刘伯温的名字与诸葛亮一起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当然传说与史实还是有所区别的,历史上真实的刘基,虽说不如传说的那么神奇,但作为儒家士子,刘基在立德立功立言多方面皆有杰出建树,也备受后世赞誉与景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考察刘基的生平与作品,其清廉爱民的为官思想与实践,尤其值得我们发掘、借鉴与弘扬。
9、 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10、刘伯温以屈原、贾谊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元朝官场黑暗的不满。
11、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12、刘伯温跟随老师学习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之作——春秋经。不同于其他的初学童生,只知道捧书诵读,刘伯温不仅可以默读两遍就背诵如流,还能够解其意,也就是根据文段的意思,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连老师都惊叹道:“此子必高公之门矣!”别人学一辈子都不懂的春秋经,刘伯温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完了。
13、刘基故居后因后辈迁出,原屋不再,仅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近年来,文成当地政府为弘扬刘基文化,在原屋址上还原原故居建设,供游人参观怀念。
14、(20)陈胜华《刘伯温传说的新解读》,文成县刘基文化研究会、文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刘伯温研究》2003年3月。
15、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6、明初至今的600多年历史中, 很多神异的形象如通晓古今的预言家, 风水宗师等一再附会到刘基名下, 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形象, 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与诸葛亮齐名的历史人物。 对于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解读, 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 中国历史典籍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料, 围绕历史英雄的神话传说故事也数不胜数, 这些都是深具研究意义的题材。
17、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18、天生的禀赋跟后天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瞩目,他的老师曾经对刘伯温的祖父说道:他日这个孩子定当光大你家门楣振兴你刘氏家族。
19、裕溪村的(刘姓)是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的后裔,第十三代搬到裕溪,小槎村和内陈村刘氏,是刘伯温小儿子刘璟的后裔,三个村的(刘姓)都是刘伯温的后裔,这个在(温州文成)南田刘伯温图书馆里面,按照明朝那个老族谱上面都有记载的。
20、后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可谓为明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明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被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因此,文成于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时,便以刘基谥号“文成”为县名。举国上下,以名人谥号命名的县名并不多。文成以刘基谥号命名,多年来,不仅刘基后裔以此为荣,文成也以刘基为荣。
21、面对腐败的权贵,刘伯温多次辞官。官场的黑暗让他满身抱负无处可施,但是一身正气的他做不出和他们蛇鼠一窝的勾当,所以他辞官蛰居隐世。
22、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23、老沈支持刘基自然死亡观点,综合近年来诸家观点,并分析案情,认为此案是由朱元璋亲手炮制出来的一大谎言,理由如下:
24、封爵次年,刘基被赐告老还乡,归隐南田山中,每日“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史载,刘基作为当朝二品退休高官,所居仍是当年茅舍。青田县令求见不得。只好打扮成好百姓去找刘基,刘基留他吃饭,县令说我是青田的知县。刘基连忙起身说,我是您治下的小民,不敢劳您大驾。说完就退去,再也不见县令。洪武八年(1375)刘基病逝于南田家中,死后没有高陵大墓,只有一丘黄土,几茎荒草。就是这没有墓碑的土坟堆,却在后世的老百姓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如今散居于全国各地的刘基直系后裔达2万多人,他们都以先祖清廉自守的高尚品德为家族最大的骄傲。
25、荣 誉:丽水市学科带头人、丽水市教坛新秀、丽水市明星教师、全国“教育艺术杯”初中语文课堂大赛一等奖、丽水市优质课一等奖、青田县学科带头人、青田县十佳青年教师、青田县“侨乡精英”;多篇论文和课题获省市县发表及获奖。
26、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伯温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27、刘基是一位诗文俱佳的文学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明初由其子孙辑成《郁离子》5卷、《覆瓿集》并拾遗20卷、《写情集》4卷、《梨眉公集》5卷、《春秋明经》4集。后人编为《诚意伯刘文成公集》20卷传世。其诗文备受推崇,《明史·刘基传》称其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载》评:“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四库全书总目》称:“足与高启相抗。”
28、由此不难看出,没有张良的刘邦会寸步难行,但是刘伯温对朱元璋而言只是锦上添花。当明朝建立后,对朱元璋而言,刘伯温就不再是一位谋士,而是可以轻松看穿自己心思的人,这是猜忌心很重的朱元璋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29、 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30、在学习中,研读诸子百家,尤其对天文,地理更加特别的爱好!
31、武阳村位于南田镇北十里,武阳尖之南麓,海拔约800米的高山上,村子山势北高南低,水势由西向东逐次汇流。关于武阳村的来历,颇具传奇性,传说武阳村原名“五羊村”,因刘集的一个梦得名。
32、(5)雾满拦江《〈烧饼歌〉中的历史》,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3、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至正六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34、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早朝,奉天门再面见。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d,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他每蛊了。他大的儿子,这小的也利害,不从他,也吃他每害了。这起反臣,都乞我废了,坟墓发掘了。
35、老朱指使老胡下毒是臆测。老朱有杀刘基之明显动机,但未付诸行动。也许在“仕元”问题、斩杀李彬事件、谈阳“王气”等事件上,老朱可能都曾起过杀心,但最终他没杀刘基,主要是由于刘基在危机来临时,应对得法,将老朱的杀心销弥于无形,如几次的主动请求归隐、主动进京“软禁”,就是最好例子。
36、刘基晚年是一个体弱之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就晚年病情有过诸多描述,早在1368年冬,就写过一首《老病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