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俗来说,王阳明这是在点出,如果你看向花时,看到了满树灿烂的山花,这“山花”便是你的“心”赋予的意义,如果你的“心”没有给客观世界的别人的眼里的“花”赋予“花”的意义,那么别人眼里的“花开花落”在你看来,毫无意义。
2、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王阳明精髓60句)。
3、因此知行合一要依附在切实的事物上,一旦离开反而毫无边际,甚至会无从下手。
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精髓60句)。
6、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7、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8、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阳明告诫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正确的自己。
10、 王阳明心学精髓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
11、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12、果然不出所料,在平叛军队的强大气势面前,叛军军心崩溃,未战而自乱,很多人或投降、或当了逃兵。
13、“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5、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16、据说蒋介石也是在日本接触到的传习录,后来黄埔军校建成,人手一本。想必民国的心学热和这段历史有密切关系。
17、1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1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9、《王阳明详传》是日本人高濑武次郎著,赵海涛译。内容详实、叙事生动丰富,是本可以详细了解阳明先生生平事迹的著作。
20、 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21、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22、 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23、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24、王阳明笑了笑说:“我从来就没要求你丢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其实你平常的断案就是在修行心学。”
25、 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26、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27、 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28、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29、王阳明自小就立志为圣,但他的父亲却认为他太狂妄了,竟说出如此大话。可事实证明王阳明从立志开始就一直在行动,从未止步。
30、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31、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频繁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也是一位历经官运坎坷的“心学”大师。纵观王阳明的一辈子,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过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32、(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康百万庄园的“留余”文化
33、孔子很开心地找到师襄子,他说:“我终于明白了作曲人的为人如何了,他应该是志向高远,能够统治四面八方的诸侯,历史上只有周文王姬昌才是如此之人。”
34、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35、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3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7、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38、1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39、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40、 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41、取自《传习录》,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意思是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42、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43、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44、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45、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46、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47、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48、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49、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你已经领悟了作者曲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尝试弹新的曲子了?”
50、《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51、曾国藩把知行合一作为人生的第一准则,终成为中国史上的半个“不朽圣人”
52、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53、俗话说:“欲速则不达”。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否则成功将会与你背道相斥!
54、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55、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56、表面会并不是真的会,只有经过笃行去反复练习琢磨,才能把事情做精、做深,才能将自己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中!
57、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58、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59、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人生带入深渊。安心工作、努力工作,方是修行。不仅是事业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60、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