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属于道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有举例论证,又有道理论证。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3、初读全文,找出观点——“辩”什么(3分钟)
4、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最后一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6、 上古文言单音词为主,把这些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选用哪个词儿就得看语言环境,从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看,有的是古今一致的,如“过”“改”“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语素,如“困(苦)”“虑(思虑)”“色(面色)”“徵(表现)”。翻译时,不断地作古今词语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能作准确的翻译。
7、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8、两个班的学生在这节课中表现最好的是,“教学片断二”,大部分同学能集中精神并自主地进行“翻译”,课堂上的这种尝试性学习是我一直提倡的,只要你敢上来发言,不管对错,我都会为其提供表现的机会,我总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舞台”,只要你抓住机遇,你的表现就是最精彩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篇3本节课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在于翻译前两段内容,本课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二是理解本文层层推进的行文方法。本节公开课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
9、同学们,在这样一篇不到150字的文章中,大量的事例和排比的句式让我感受到了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让我们懂得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思想也激励我们斗志昂扬、奋发进取。让我们课后接着阅读《鱼我所欲也》,并且选择《孟子》中名言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10、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更美好,使未来的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2(教学过程)
11、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因果复句。第一部分的主语因泛指省略。“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都不是主谓词组,而是偏正词组,两个“之”字的作用在于联系定语和以“所”字结构作成的中心语。介词结构“以天下之所顺”是方式状语,一般可以不在它后面加上逗号,现在加上,为的是强调状语。正句又是转折复句,转折复句的正句又是假设复句或者假设复句的紧缩形式。
12、第三段(4)结论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追问:用怎样的句式将名字和出身联系起来表述?
14、舜继位部落联盟首领后,选贤任能,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事业;他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他巡视四方,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舜治理下,政行而民乐,八方宾服,天下颂舜的大功。
15、(明确)人们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就要勤奋努力,肯于吃苦,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增长才干,而后才有所作为,切莫贪图享乐而丧失志向、才能,导致自己的失败,以至于国家也遭受重大损失而灭亡。
16、齐桓公即位后,出兵鲁国,逼鲁国杀死公子纠,同时也想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齐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素有大志的齐桓公接受了建议,决定接管仲回国。为怕鲁国杀掉管仲,齐桓公扬言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死管仲解恨,要鲁国将管仲生擒送齐桓公发落,齐国才退兵。
17、比较朗读以下两组句子,体会两句在句式与措辞上的不同,进一步思考原句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
18、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19、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0、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21、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22、(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古诗文单元。单元目标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大意的能力,并通过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了解古圣先贤的情怀志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熏染和提升。孟子的文章,长于雄辩,以前选在九年级,多从议论文的角度去教学,部编版选在了八年级,就不宜从议论文的角度去学习了。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应从整体把握入手,重在了解观点,体会古代论辩文的特点,至于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则不宜过多强调。
24、《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25、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议论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6、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27、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28、设计意图:从《孟子》文章的特点“雄辩”二字切入,直奔篇章特点;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课后探究题,让学生带着课后题的观点走入文本,去寻找“雄辩”的证据。在教学设计中,将“雄辩二字”拆开,这里解决“辩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观点。另外,让学生通读一遍全文,是在检查学情,看学生预习情况如何,是否存在错音、错节奏等现象。
29、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30、 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31、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2、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3、(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4、齐读第一句话,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然后比较分析,找出六位古人的人生规律,完成表格。(PPT1出示表格)
3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36、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37、“生于忧患”作者已经证明了,那“死于安乐”文中如何哪句话能证明呢?
38、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颠沛流离于齐、周、虞、虢等国,历尽坎坷而不得仕。后来,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而后晋灭虢国后,返回时顺路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不久,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家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途中逃往故乡宛,在楚国边境被抓获,楚王让他在偏远的地方放马。
39、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预习《故事两则》。
40、通过反复诵读,勾连平时的阅读积累,体会孟子的情怀和本篇蕴含的大智慧。
41、(强调“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犯错误,而是我们尝试去完成一件事时的失败之举;“改”就是指重新出发,再努力,终成功。)
42、 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43、 明确: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44、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要讲究文字、文章、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要从认识文字入手,理解文意,体悟文化。此环节让学生先熟读,然后引导他们比较,异中求同,既辨认文言词意,也理解句中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引导学生借助小字注释读懂内容,分析句式特点,直击教学难点,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45、活出自我类-舜;坚守初心类-(胶鬲、百里奚);突破舒适区类-孙叔敖。
46、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47、小结:作者列举一般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才的造就除了外在环境的磨,还需要个人自身的努力。以上分析可以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是从正面证明的。典型个例和一般泛例都是作者在内容安排方面通过列举事例的方式实现“辩”。师板书:列举事例
48、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底层民众中,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继承王位后,对王室奢糜、贵族互相倾轧、国势日渐衰败现象不满。武丁非常欣赏傅说,和他一起干活,在谈话中,从傅说那里悟出了不少治国之策。
49、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50、结论(论点)忧患使人有所作为:天将降大任苦其
51、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52、 (1)解释句子中黑体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53、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54、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55、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56、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57、 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58、《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地域特点,我选取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