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3、(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孔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4、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梁漱溟先生对《论语》的理解不是仅仅从文字上,而是由于他进入人生的状态,有这种感知,所以够浑然一体、知行合一。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6、(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7、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8、(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9、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1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开课地点:广州市白云山庄旅舍(如上课地点有变动,会及时通知)
12、事实上,我们所讲的“不迁怒,不贰过”,只是其中的一小点。如果认真地研究起来,这两句话概括了历史哲学,也概括了人类的行为哲学。人若真能修养到“不迁怒,不贰过”,那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再三赞叹颜回,是有他的道理的。
13、(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14、(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15、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16、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8、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19、“从心所欲”代表自然而然去做的,“不逾矩”代表都能够符合应该的要求,代表他自然去做的都是他应该做的,应该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我们呢?我们自然去做的事都是不应该的,应该做的事都做得很不自然。
20、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21、梁漱溟先生他特别强调:他不是学问中人,他是问题中人,而且是一个一生拼命干的人,他的一生都是拼命干的。
2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23、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孔子名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4、“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25、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26、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对遭丧事的人表示同情,对国家官员表示尊重,对残疾人表示怜悯,这是礼貌,更是他仁爱之心的体现。胡适
27、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从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29、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30、作为中华传统的文化精髓,我们孔子的名言流传至今,对我们的人生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启发。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孔子名言100句,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人名言栏目!孔子名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31、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曾和齐景公论政,受到景公的高度认可,曾在齐鲁夹谷会盟中不费一兵一卒,而收复汶上三郡。其辩才可谓无碍,但他平时却很少说话,即使说仍然言词谨慎。他对弟子们的教育也是贯彻“身教重于言传”的宗旨。
32、(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了?)
33、(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34、(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3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3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3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39、从心理学角度看,会让个体落入“全能自恋”。即:一切以自我为标准去看问题,以自我去取舍,去判断对错。如此,肯定是会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讷言”,并非要求人不说话,而是不能够随便地说出来。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而非仅仅“装入言思”(囗说上)。
4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41、古时候把小孩子称作赤子,因为小孩子看起来皮肤是白里透红,称为赤子,代表这样的小孩子一定很天真、很单纯。大人是伟大的人,他的心跟小孩子一样真诚。但是,他的学问绝不是跟小孩子一样,就是完全无知或天真。
42、孔子的弟子南容,有口才、识时务。孔子评论南容时说:“他这个人,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43、“怀”者,关怀也。是指一个人做人温文儒雅,关爱他人。
44、但是,困难在于后面三个字,不逾矩,没有违背规矩,这个矩包括法律,也包括礼仪,包括所有的规范。孔子这样说,我们要怎么理解呢?这就牵涉到一个阅读的问题了。
45、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46、刘丰老师:梁老师讲到孔子的力行,就是把握当下,而且有一句话叫“天何言哉”,“天”就是指的N维(N趋于无穷大),因为在那个境界才是真正无极的境界。那个境界不是用三维的语言来表达的,完全是跟自己的内在关联领悟的。
47、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还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48、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49、譬如说我们都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久了之后也变成很不自然,很辛苦。对朋友讲道义,讲道义很好,但是,长期做的话,也是很辛苦的。为什么?因为你都做得很不自然。
5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1、(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52、(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53、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54、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5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6、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57、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作“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5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59、孔子的学生们形容老师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说孔子的气度庄重、威严但却不凶猛,为人处事,温和中又不失严厉。他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口才好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懂得适时沉默。
60、《论语》中,孔子曾说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其中的怀,就是这个有仁心,能关怀、安抚的意思。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仁。
61、孔子的弟子南容,有口才、识时务。孔子评论南容时说:“他这个人,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6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6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我们老以为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很多年轻人说学了很多的道理,就是过不好自己的日子,为什么?因为没有身体的作证,只是在思维上活动,身体被隔离,情感被屏蔽,那当然心灵是没办法被唤醒的,你没办法去直面问题。你记了再多的道理,就是一个谎言。
66、所以孟子后来就说得很好,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真正伟大的人,修养圆满的人,他没有失去像小孩子一样的心。
6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68、(《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69、他曾说,天何尝说什么呢?还不是四季照常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少说多做,言行合一而敏于行,是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
70、(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71、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72、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73、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7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75、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6、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之时,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砸坏。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
77、所以,孔子里面他提到有关修炼材料非常多。譬如他劝颜渊的时候,他最后提到四句话,颜渊其实都做到了。我们今天还可以再拿来参考一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8、《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0、次一等的,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赞他尊敬兄长。这样的人在家乡宗族之中有威严。
81、(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82、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一切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83、我们看到历史上,有些人成为了历史的大罪人,起因就是迁怒。有的因为对某一个人不满意,乃至把整个国家拿来赌气赌掉了。“不迁怒”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84、“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有威严的人,一定要有德行。
8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86、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8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8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9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91、孔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原始儒学进行改造,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对我们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孔子的事迹光耀千秋、永载史册。在孔庙里可以随处看见别人对他的称赞的对联,说他与尧舜禹齐名。孟子称赞他“出乎其类,拔乎其粹,自生民以来所未有也”。孔子73年的人生经历是无人可比的。他自我总结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就立志求学,学习了十五年才到了三十而立。三十而立,这个立不是成人自立娶妻生子,,是立于礼,立于天地之间,无愧于天。他把人从禽兽中脱离出来,从功利中跳将出来,从道德中剥离出来,达到立于天地之间的境界。人生的三种达德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不愉快,也许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想不通,心胸太狭窄,无法融入太多的东西,而智慧就能帮助我们打开心结。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明白,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天命。也许天命是我们不能把握的,惟有智者不惑能达到。颜回是个大圣人,但谁能料到他就活了32岁呢?这就是天命!六十耳顺,孔子在60岁的时候又回到了平民中,他已经了解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而过度悲伤。七十而从心所欲,在70岁的时候,孔子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人和天的相融。而孔子所做的最伟大的两件事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立人极,他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他也为我们树立了人格榜样。第二个伟大的事件是修订了教材。“六经”都是孔子为我们修订的。后人称赞他“修诗书正礼乐,赞易传著春秋”,作为千古读书人必须读的“六经”,是孔子第一次把前人的文化思想进行大融合,这是整个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个人的思想。“六经”中规定了中国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何谓宇宙观?淮南子说“上下四方之谓宇,古往今来之谓宙”也就是空间和时间。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的呢?在“六经”中都做了详尽的解释。中国人崇拜什么,批判什么,热爱什么,怨恨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些都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