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08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2、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3、三戒奢华,方其幼也,阴陟无益;淫恶肆意,虽有笃厚之人,食则同案;妄取人财。不可虚言戏谑。莫呼长上表号。范仲淹,分形连气之人也。林则徐,修身奉主神:奉先思孝。敬长舆怀幼、恒:勤,不能不相爱也,布施无益。刘备。颜之推。苏洵:
4、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5、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 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
6、⑤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7、(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P4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 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
9、《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12作育人才以图自强
10、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1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国人心中。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岳母刺字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不体现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鞭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的家风家规。
12、内而专静纯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13、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14、三乐∶ 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5、(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P11用人四部曲
16、《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09五到与五勤
1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18、(11)作字∶ 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
19、(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P5最败人的两个字
20、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21、但也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所推崇
22、看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我懂得了要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做错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虚度光阴,珍惜美好时光,在岗位兢兢业业,奋力工作,为我矿的安全发展作出一份贡献。《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3曾国藩,晚清时期的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学、军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从《曾国藩家训》当中,就能看出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
23、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
24、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25、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26、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27、王维笔下最烂的这首诗,关键时刻却救了他自己一命
28、背了这么多年的《将进酒》,竟然是一首“假诗”!?
29、同年10月,作客西安经发学校南校区报告厅,举办以“中国古代家训智慧”为主题的讲座,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开展题为《中国的伤痛与机会》的讲座;同年11月,参加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三季,担任大学士;
30、曾国藩家训中还提到性情不能懒与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31、(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P7养活一团春意思
32、(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P26有主义的团队
33、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裁恭然自馁也。
34、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35、(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P3撑起两根穷骨头
36、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非常完美地做到了,这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还有谁能相提并论?
37、鬼谷子:人生不顺时,谨记三句话,福报不请自来
38、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39、《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12有主义的团队
40、《曾国藩家训》其主要内容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兴家要勤、读书要勤、修心要谦、交友要谦、兴家要谦,字里行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
41、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42、 曾国藩教子(临终遗言)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43、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04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44、最后,曾国藩认为,读书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范围,世界上的知识领域,千千万万,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书山书海之广阔,穷尽人的一生,都是读不完的,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粗略的涉猎一番,但还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最看重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加强自己的认知和学识,日积月累,才终会在量变的基础上质变,完成华丽的蜕变。
45、曾国藩留下来16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的勤奋、简朴、求学、务实的家规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自己对其家规家训也一直身体力行,其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
46、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47、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01谁来拯救笨小孩
48、《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01谁来拯救笨小孩
49、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50、12岁女生用文言文“说二胎”,作文刷爆朋友圈!
51、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52、第05集:败人的两个字 第06集:小家里的大智慧
53、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
54、《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5曾国藩,晚清时期的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学、军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从《曾国藩家训》当中,就能看出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
55、(11)作字∶ 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
56、《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04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57、他怕自己离家后,女儿媳妇们不能切实执行,于是又在功课后写上一段话: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
58、事情多么简单,与疑心之人交往,也将变得复杂;前景多么美好,与贪利之人合作,终将不欢而散。
59、鉴为要,每日有常 ,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
60、逆境之时; 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
61、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裁恭然自馁也。
62、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好父亲,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研究学问,要读好书但又不能读死书。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