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2、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习。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美术是最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3、 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而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所以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他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注重实践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我们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学生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为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同时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在讲完课堂知识后,就趁热打铁,在全班开展小制作活动,利用实践课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准备材料、加工,一直到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结果,学生忙得热火朝天,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讲台上时,激动得手舞足蹈,我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无比自豪。要使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专业课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本人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启示)。
4、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坚守“做”的导向,须臾不可偏离
5、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6、我国的基础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等。许多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仍需进一步提高。
7、陶行知特别将学校分为学习理论知识的后方和教学实践应用的前方两个部分。当前社会需要学生有手脑并用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学生管理应落实好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注重学以致用,做到“前”“后”结合。所谓“前”,就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所谓“后”,就是学校管理严格地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各种基础知识,建构人文、科学知识体系,提高核心素养。学校应改变评价体系,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管理不能重“后”轻“前”,不能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高分,否则教育就会与生活脱节,陷入“教育就是考试”的怪圈。
8、➤大概念的特征属性|“教学”栏目系列文摘之二
9、第八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大会精彩回顾!
10、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11、读完这本书,我毅然有了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师德有没有进步?也正是从这些话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渗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记住这四问能督促我做一个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谓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1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对学校教育管理方面也有可参考性建议,管理者应借鉴陶行知的“教育为公,民主管理”等思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合理的教育。
13、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14、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15、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16、第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17、陶行知先生一生躬行实践,困知勉行,总结创造了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对此,我们要传承陶行知先生的开创精神、挖掘陶行知思想的时代价值、加强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建设,促进当代教育实现进一步的良好快速发展。
18、低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好奇多问,还会积极勇敢地尝试,他们喜欢用最敏感、最直接的方式来感知周围的事物。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后,我知道创造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放弃了过去让学生边读边想或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半瓶水和石子,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学生在动手实验后得到的收获远比讲、读、想来得多。
19、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他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三方面
20、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21、实习实践是最好的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注意统筹校内和校外,课堂和实践两种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引导青少年在实习、实训、考察、调研中,走进生产(劳动)一线,走进企业、社会、乡村,同广大普通劳动者交往、交流、交心,加深与普通劳动者的感情,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自觉,从而为走入社会做好职业(思想)准备。
22、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23、单纯的根据教材来照本宣科往往会使学生远离生活实际,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差异感,他们会觉得学习并没有什么用,这样的学习是很被动的,没有什么积极性。
24、当前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突出,高度工业化带来的都市繁华与现代生活方式,使农村青年离村倾向强烈,在农村家庭长大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而不返回,成为一种常态。“回归”的主题,似乎正在被人们遗忘。在此种“趋势”与“潮流”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实现,需要乡村工作者长期的艰辛付出。从国家的视角,应当赋予乡村工作者强大的工作动能;对乡村工作者自身而言,则要立志做“时代逆行者”,养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素养,怀着振兴乡村的“使命感”,肩负复兴农村的历史重任,“用心”去做乡村工作,才能抗拒城市的喧嚣,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以苦为乐,此亦是陶行知“爱”的思想的时代体现。
25、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26、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27、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只向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效果好。
28、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学好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关注及深思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做好以下几点:
29、教师要遵循生活教育理念,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生活与学习融会贯通。
30、班规进入到正常运行阶段后,依然会受到种种挑战。比如,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时间越来越长,班规该如何调整?在“双减”“走班”等背景下,班规该如何调整?这时候就需要师生“共建”班规了,即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班规。
31、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发挥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这一理念与新课改要求不谋而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为将来的自我发展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除此之外,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做事、做人的方法,培养健全的人格。
32、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他还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因而,班主任工作,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握教育的方向。
33、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34、由此可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教育回归自然、让教育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丰富幼儿视野,促进幼儿成长。
35、“小先生制”是为了应对中国教育在师资力量上的不足而提出的,他倡导教师可以先将复杂知识教授予高年级儿童,而后再由高年级儿童教授给低年级儿童,从而缓解中国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
36、➤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实施要点|“教学”栏目系列文摘之三
37、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38、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读后感《林旗英:《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尊重学生。
39、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40、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41、➤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转向|劳动教育专题
42、在教学“家乡的春”的写作时,我先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到户外切身体会春天的各种景色,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如嫩绿的小草、发芽的柳树、碧蓝的天空、耕耘的农民等,引导他们感受春天的温度。上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各种春天的景色和音乐,让学生体会。这样一来,春天的美和温暖之感都能够在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学生的写作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最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43、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44、实现乡村振兴,建立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社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需要一大批热爱乡村,具备服务农村农业技能与素养的乡村振兴人才。而乡村振兴人才只拥有“科学的头脑”还不够,还应学会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民,发现农民的需求,进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做到“贴近农民”呢?陶行知提出的“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思想极富启发意义。通过掌握“农夫的身手”,先让自己变身为“农民”,在与农民同甘共苦中理解农民,与农民成为朋友,进而了解农民的各项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发挥“科学的头脑”。这些思想对于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45、从教育方法来看,这种教育是把教育观跟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教育脱离实际,充分动用民众自身具有的经验,使其跟教育的概念发生碰撞,从而互相启迪,调动民众的学习积极性。
46、(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47、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教育要为人类提供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服务。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抓住生活细节,往往更能收到德育的“奇效”。
48、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9、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