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明心理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史上的一所重要学派,是其思想的中心和本质,是其哲学、良知和良知的核心。文章以王阳明的王阳明研究理念为中心理论,对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追溯,回归到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王守仁)。
2、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理解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善”、“恶”的概念。天理中有人欲,人欲过度就是恶。比如吃饭是人的正常需求,符合天理,但是要求餐餐山珍海味就是恶。无恶就是善(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善”、“恶”是不同的)。
3、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4、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5、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6、 王阳明心学精髓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
7、王阳明的临终遗言。王阳明卧病在青龙浦的一条轻舟上,当弟子问要说点什么时,他留下这一句话后,溘然长逝。此心光明是他一生的写照,这句话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生故事。这短短的八个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浓的临终绝笔。至此,王阳明心学照亮后世,同时开启中国文艺复兴的王阳明,走完了他探索、艰难、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8、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9、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10、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1、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12、 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13、儒学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到了宋代,对儒学进行了重新构建,最著名的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朱理学也对儒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但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儒学,怎么转化为一种思想,指导行为,扎根实处,让人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精进。程朱理学最后很死板,成了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一般人做不到,没有途径,人间也没有天梯。
14、 王阳明心学精髓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
15、王洪文的女儿,白手起家做酒成富豪,多次拒绝美国绿卡
16、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17、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18、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9、 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20、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躲过战乱和文革,靠什么传承至今?
21、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22、 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23、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24、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25、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26、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27、(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罗口拜访“中国好人”王三乐
28、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29、王阳明平定赣南土匪、宁王朱宸濠叛乱、广西土匪的时候都是用了这句心法,才得以大获全胜。如果自己的心不动,也就不会意动。对手看你的内心是空的,那也就无处着力,无从反击了。而对手只要心一动,你就可以根据他的行动,做出相应的反制措施。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为极为优秀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却从未尝败果。
30、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31、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32、 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33、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34、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35、最后总结。理解心学概念易,践行心学难。学心学不是理解了概念就结束了,就无敌了。它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它是为我们行走于世指明了方向:培养强大的内心,不为外物所扰,为人、做事业遵循天理则更容易立功业。
36、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37、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38、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39、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40、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41、(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42、 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3、无事时要修炼心胸气度,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然大气,要多学习培养自己的心智,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对待事物稳重成熟的心境,静而不慌乱。
44、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45、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46、夫知其不安而不处,过慝之惧而淹薄是甘焉,是古君子之心也。、
47、《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48、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49、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50、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51、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52、 王阳明心学精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53、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54、 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55、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6、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57、白酒的有趣冷知识,让你在酒场上吹最科学的牛!
58、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59、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60、(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61、因此我们要在做事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去恶”来磨练自己的心。渐渐去掉蒙蔽心的私欲,使心最终回归它本来面目以恢复它完整的“知善知恶”的功能。(这里对“格物”做一下解释,我们平时所知的“格物”,是朱熹的“格物”,它的含义是探究事事物物存在的理,指的是理需要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