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看起来宽宏广大,无所作为,放任天下众生自生自灭。其实不然,天道很公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人看世间多有不平之事,恶人作恶而富贵,善人行善却遭难,是因为平常人没有足够的智慧,看不透其中的因果罢了。
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治国之道名言)。
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7、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以下是老子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老子的名言警句精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4、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
1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19、 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名言大全集锦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2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2、0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5、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7、把智慧看作罪恶的渊薮(sou叟),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基督教的《圣经》中说,人类的一切罪恶,都源于他们的始祖夏娃偷吃了一个智慧果而有了智慧。智慧使人走出了蒙昧,有了分辨能力,同时也使人类有了罪恶。直到今天,人类还继续争论着这些问题,有一些思想家,仍然把当前所出现的许多社会、道德问题归因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和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
2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1、礼制法令,科学技术,都是智慧的产物。正是由于智慧,使人类高出一切动物之上,并创造了一桩桩伟大的文明成果。但也是由于智慧,使人类创造了其他动物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罪恶:背叛、欺骗、酷刑、大规模杀伤的武器和方法,以及对人的压迫和剥削、对自然的肆虐掠夺。正是由于智慧所造成的罪恶,使老子产生了对智慧的反感,并希望通过限制智慧的发展甚至消灭智慧,来消除社会的罪恶。
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5、《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38、但老子的话没人听。他认为自己的话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有人能了解,也没有人能实行。有人对他的道将信将疑,甚至讥讽讪笑。他觉得自己像一个穿着粗布袄、怀抱美玉的人,人们却不相信他会有珍宝。
3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40、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水,但它能在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向坚强的东西攻击,没有什么力量能胜过水的。所以,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水那样的品质,最接近于得道。
41、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2、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4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4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45、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引真人之游也。
46、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这不止适用于治世方略,也适用于他的处世态度。
4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关于老子名言名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
4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5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5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5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3、“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5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56、“无欲则刚”若说成“欲不欲则刚”就具有践行性了,也就与老子的“不争”有关系了。
5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9、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比如,山高就用风吹之,水多就有河流之。这就是科学所讲的自然生态平衡,像现在环境污染很厉害,到处在喊环保,其实不用喊,只要人什么都不做,让老天来做这个工作,想必用不了几年,大自然又能恢复到从前模样了。
60、《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6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65、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
6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70、(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71、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7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4、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5)
7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6、在老子看来,人们之所以用礼制或法令治国,就是因为失去了道,而上古的圣人是治国有道的。老子向往上古。他说,那时候国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可以节省人力的工具也不使用。人们安居乐业,不愿迁徙,就是鸡犬之声相闻,人们也互不往来。人们不要文化,结绳记事,不发展科学技术,造了车船也不坐。这样的社会,没有战争,也没有争夺。
77、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78、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79、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8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故曰:圣人自谓孤寡,归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为利,无名以为用。
8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的名言警句篇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83、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8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8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87、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8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