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诗人。领导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武装起义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留下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自由之诗,恰好表达卢梭向往自由的内心世界。卢梭生活的年代,法国正处在黑暗中,人民沒有权利。
2、《罗马盛衰原因论》算不上学术的丰碑,铭文与语史学院大门从未向他敞开,他从不属于反启蒙思想的那派学者。他的观点和著作使他成为启蒙派的一员:无论是启蒙派还是启蒙派的敌人都这样看。他在私人交往方面同样如此,诚然,一位强烈反对启蒙派的人,菲利波、维努蒂和巴尔博的密友(尽管巴尔博并不甘愿承认)勒弗朗·德·蓬皮尼昂和孟德斯鸠一直保持着友善的关系,并把加斯科赠给孟德斯鸠的女儿丹妮丝的几首诗作译为法文。诚然,孟德斯鸠对于伏尔泰,尽管在社交场合偶尔相遇,但从不掩饰他的厌恶感。不过,这还不是一切,也不是最要紧的。
3、比方说,法律就是公意的产物,法律代表着社会全体的公意,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当然,如果你没事干想挑战一下法律,那么你立刻会体验到什么是强制和暴力。社会契约在卢梭那里和在霍布斯那里有着很大的区别,虽说二者都赞同人们让渡出自然权力,但是霍布斯认为人们应该把让渡出来的权力交给君主,而卢梭则认为应该交给由每个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4、为什么罗伯斯庇尔及巴黎人民兴起的大革命发生在法国,而不会是埃及?为什么法国在大革命后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而埃及不能?由卢梭等人创导,之后在法国革命中得到具体体现的“自由”精神,终于在法国开花结果,那么同样这种精神,在埃及也可以栽培成活吗?还可以联系前不久发生的“阿拉伯之春”運动,它与法国大革命有无内在精神联系,这场“春天”过后,是否可期“春华秋实”的积极后果?
5、伏尔泰逝世100周年,雨果悼念时说:“在硕果累累的18世纪,卢梭代表人民,伏尔泰代表人。那些强有力的作家消失了,但是他们留下的是灵魂和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他们的灵魂。”
6、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7、此外,按照法国文学批评家居斯塔夫·朗松的看法,中国儒学之所以在18世纪法国广受欢迎,主要是其道德观迎合了当时法国人的精神需要——那是一种既非宗教教条强加于人、又非由超验原则演绎而成的道德观,它与客观实际、现实生活相联,能让一般人较容易做到;此外,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换言之,中国的儒学和政治体制之所以受法国启蒙哲人青睐,是因为它富含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学。在伏尔泰看来,这种伦理学“跟爱比克泰德(古罗马的一位斯多噶派哲学家——引者)的伦理学一样纯粹,一样严格,同时也一样合乎人情”。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8、伏尔泰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曾两次被请进法国历史悠久闻名世界的著名监狱——巴士底狱;他还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几十年。
9、 限制了朋友圈和群聊的功能,好处在于,面对某些平常特别聒噪却又聊不到什么正题的群聊,不用强迫症地去消除那个红点。不好的地方就在于别人看我的朋友圈就是点划线——·——,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屏蔽了他们。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可以看看张三老师的书。张三老师强调罪刑法定,不过按照企鹅背后站着的璟的路数,恐怕这15天的封禁,既不知道是什么“zui”,也不知道依据什么“fa”,更不清楚怎么“定”。
10、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告诉你,现在你抢不到医院的床位,将来你就能抢到了?你这时候就可以这么想,你现在确实抢不到,但是之前你抢到过没有?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抢不到床位的,是发不出声音的
11、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
12、跟儒家、法家代表人物都是王室贵族出身不同,墨家人即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学术研究之目的。坚守“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志向——其意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彰显其为国为民,革除弊端,励精图治之宏图大愿。
13、这样的宝物我还在梵蒂冈广场上见过一个,样子一模一样,像是双胞胎。美国国土上那座举世闻名的华盛顿纪念碑其原型也是方尖碑。它高高耸立在华盛顿市中心,处于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筆直轴线。对于西方,埃及的方尖碑就是这样份量沉重吗?研究这个题目是需要再写一篇大文章的。
14、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后,穆尔西上台,他没有把埃及引向建设与安定的正途,却把埃及带向前述的“怪圈”。尤其是他无法摆平穆斯林兄弟会与世俗政d的分权问题,造成社会对立,让埃及陷入持续的对立与纷争。埃及再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数百万民众在首都开罗及亚历山大、塞得港等地举行大规模示威,要求推翻穆尔西政权。结果军方出面,解除穆尔西的总统职务。2013年8月14日军队又与穆尔西支持者发生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亡。
15、伏尔泰(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16、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17、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即墨子)。墨家被认为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学成后到各国为官时须推行墨家主张。
18、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19、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托马斯。希尔。格林则为卢梭辩护,指出卢梭是哲学理想主义的先驱,他的理论很好地阐明了政治义务的原则。希波来提·泰恩则认为卢梭是“?民主同意”原则的奠基者,卢梭有关政治的有益学说都源自他的“社会契约论”。?
20、另一个得到孟德斯鸠赞助的加斯科尼青年是亚历山大·德莱尔。他曾是耶稣会士,接受了启蒙思想的原则。在《百科全书》行将问世之时,他发表了《培根哲学思想分析》,其中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受培根的启发。他也为《百科全书》作了贡献。他翻译了戈尔多尼的著作,为狄德罗辩白,证明狄德罗并无抄袭之嫌。他希望成为而且确实是一位兼容并蓄、不属于任何一个小宗派的哲人。他既是狄德罗的朋友,也是卢梭的至交,并且发表了以《孟德斯鸠的天才》为题的论述孟德斯鸠思想的文章。
21、“第三等级”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里,又可以细分出不同的阶级,他们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与社会思想。在反对封建贵族统治,推翻旧王朝这一点上,他们的要求是相同的,这一点决定他们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走到一起来。
22、就观点而言,孟德斯鸠与哲人中的自然神论者相去无几。同他们一样,他主张宗教宽容,热爱自由。事实上,自然神论者这些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了他的影响。他的影响在意大利最有特点的哲人贝卡里亚身上,表现最为明显:“我转向哲学已有五年,阅读《波斯人信札》是我这个转变的原因。”孟德斯鸠区别于启蒙运动的许多人物的最主要的方面,在于他的学识博大精深,他在后半生无疑是启蒙运动中继吉本和弗雷莱之后的最博学的学者。但是,孟德斯鸠的学识,几乎都是在事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23、《爱弥尔》让今天的教育家来看,也不失为一本充满真诚和良知的教育学著作。然而,这本倡导自然教育的温和的教育学著作,在当时教会垄断教育的背景下,却被定义为异端邪说,《爱弥尔》被当众销毁。可怜的卢梭,其脆弱心灵遭受严重伤害,加之当局的威逼迫害,卢梭的被迫害妄想症加剧。
24、伏尔泰作为启蒙d的领袖人物,可谓全才式多栖明星,他在哲学、诗歌、小说、剧作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被称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伏尔泰为人豁达,仗义疏财。他经常以嬉笑怒骂、讽刺嘲笑为武器到处砸场子,昨天刚砸完天主教会的场子,今天又砸法国政府的场子,他不顾一切挑逗敌人,刺激敌人,敌人最终恼羞成怒。
25、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已形成区别于由王室、贵族、上层僧侣等的第三等级。这是一个革命与改革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诞生与壮大,酝酿着巨大的风暴,将法国带入大革命的洪流,宣布封建贵族统治的灭亡与市民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伟大而肩负历史使命的社会“等级”。
26、是的,展现上述卢梭理论的时候,我们一方面看到人类精神行走的一般路线,也关注到这样的“行走”总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适配,譬如对自由的期望,那是人类在变为“成人”以后的精神需求,如果还是“孩子”,情况会有所不同。孙中山曾认为政治上的“自由”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并不那么迫切,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糊口养家、温饱生存。梁启超也认为,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是一把刀子,刀子在“成年人”手里可以做许多事情,而“小孩子”拿起刀子却可能割伤自己。
27、“伏尔泰和卢梭”这个双面神灵在19世纪的上升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28、德尼·狄德罗(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1日),于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翻译过书籍,结识了卢梭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启蒙思想家。1749年因出版他的无神论著作《供明目人使用的关于盲人的信》而入狱。获释后,他主持《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编写哲学、史学条目一千多条。
29、在启蒙时代开始深入人心的自由、平等观念,的确有其欧洲本土的历史渊源,具体说来主要源自盎格鲁-萨克逊的和法兰西的政治文化传统,其最重要的阐释者分别为洛克和卢梭。我们知道,尽管法国启蒙运动的主流派极崇拜英国,但他们的眼中也绝非只有英国。西欧二百多年来的海外探险、殖民、贸易和传教活动,在大大加强各传统区域文明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同时,也极大地开阔了法国启蒙哲人的学术视野。翻开启蒙旗手伏尔泰的《风俗论》(这部巨著使他荣膺“世界文化史之父”的称号),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惊叹当时西欧人人类文明史知识的广博。当时世界各大传统区域文明——中国儒家文明、南亚印度文明、中东伊斯兰文明及欧洲基督教文明,已全在他们的视域之中。这时的西欧人对域外文明的考察了解不仅极为广泛,而且相当精细,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世界性文化研究兴趣。同时,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探讨也不是没有重点的。他们有一个重中之重的关注中心,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文明。历史学家们甚至发现,在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似乎比对英国更感兴趣。如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
30、他一生中与人交友,善始善终者少,如加入著名的启蒙主义团队,又和其中的代表人物狄德罗等一个个闹翻,招来骂声一片,是人们至今议论的话题。
31、但相比于作为反基督教的伏尔泰形象,这个主题出现得要少一些:仿佛反民主的伏尔泰形象因为一场戏剧的影响而被平衡了,因为剧中欢呼的奴隶们是在向最微不足道的平等暗示致意。同样地,作为1790—1793年最受欢迎的剧目,《布鲁图斯》也因被视作共和主义的悲剧而让人忘记伏尔泰对开明君主的殷勤。
32、紧接着,卢梭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个思想可谓是《社会契约论》的精华所在。这个思想不同于霍布斯的“君权神授”,不同于洛克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主权在民”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完全属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
33、卢梭与北一辉各自创设一种精神,引发一场运动,在欧洲是法国大革命,在日本是“昭和维新”,这二个运动具有暴力与极权的共同特点,那么一个类比的极妙结果就这样产生:卢梭与北一辉都是暴力与极权的代表,都应该绑上历史的耻辱柱,被世代唾弃。尤其是卢梭,他头顶所有的光环都要吹灭。
34、福歇认为,伏尔泰这个“普通的绅士,城堡主,有教养的人”的文字之下流露的始终是轻浮、无常、尖刻、无视平等的形象,一句话,他是个贵族(aristocrate),尽管这是所有标签中最不适合伏尔泰的。
35、另一位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36、研究卢梭很到位的罗素曾写道:“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有时候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37、然而,到了卢梭这里,《忏悔录》被堂而皇之地写成一个暴露癖患者的自白书,虽然在书中卢梭对自己的诸多恶劣行径直言不讳,但他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相反,卢梭认为自己很天真,是外面的世界太凶残,自己从头到尾都是个被命运玩弄的无辜可怜人儿罢了。
38、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下面的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学者们解读这本书大都未加注意。他说人民有“成人”和“孩子”的区别,当人民还是“孩子”,它就“无忧无虑地”处在“无自由”的时代,它甚至不需要“自由”。它没有随意行走的自由,因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未知的危险,既无健全的思考力,也无经验可以借鉴,不能走东走西。一切在大人的监视之下,有的地方不能擅入,入口处写着“非成年人不得入内”。
39、宪法主张强化国家权力,然而为避免权力集中,又主张“分权与制衡”,将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分立,确定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主权在民”为宪法灵魂,公民权力是权力之本,公共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而设,属公民权力的派生形态,无条件服从公民权力。公民权力依“契约”精神,对公共权力实施常态不懈之监督,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有效控制。宪法精神明显来自洛克、伏尔泰等人,尤其来自卢梭《社会契约论》,几乎可以说是卢梭政治契约理论的文本再现。
40、孟德斯鸠曾鼓励和支持内拉克的一位淳朴的乡村医生约瑟夫·劳兰。另一位来自西南部的医生,早年就受了孟德斯鸠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他就是奥古斯丁·鲁。鲁是波尔多人,据说他在学校里被同学们看不起,老师也不关心他。冬季的波尔多街道冰雪泥泞,他艰难地步行去上学。然而,巴尔博和孟德斯鸠却对他友善相待;孟德斯鸠在巴黎给他找了一个私人教师的位置。有人提出异议,说他缺乏经验,孟德斯鸠说:“鲁先生是一位不必先有经验才能教书的人。”后来,鲁到英国去旅行,把《哲学学报》中的一些文章译为法文,编辑《医学杂志》达十四年之久,为《百科全书》撰写了若干条目,并曾与霍尔巴赫合作。鲁在年轻时曾向孟德斯鸠引见一个同龄人让·达赛。他是朗德省杜阿齐特人。孟德斯鸠决定照料他,指定他为秘书,给他充分的闲暇时间,以便从事他自己的研究。让·达赛后来成了一位知名的化学家,并作了科学院的院士。
41、卢梭强调纯天然,推崇自然哲学。卢梭的自然包括清新的大自然界,但更多的是强调人的自然状态,即人在进入社会和文明之前的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本善,自由平等。卢梭的自然哲学,不禁让处在技术泛滥核爆炸整容成风时代的我们扪心自问:工业文明必然带来幸福吗?
42、“王权”,与阴谋共生,与暴力相伴,在它身上看不到一丝道德的影子,唯有罪恶与丑陋。卢梭說:人们向強权低头,只是卑屈的忍耐,并非出于自愿,这样的权力貌似強大,实质是绝对的虚妄。
43、《人权宣言》写明:主权在民。人民的私有财产、个人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不可侵犯;思想自由。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的自由不可剥夺;三权分立。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置分立,各保独立的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4、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45、骆新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6、以色列哲学家雅各布·托曼(1916-1980年)著有《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一书。他指出有两种民主,一是“自由主义民主”,一是“极权主义民主”。前者具有普世意义,而后者“将社会存在方式强加于个人”,是基于底层狂热的专制主义。这个主义的本质是希特勒主义,卢梭所谓“公意”精神,是冠以民主之名的极权主义,是现代“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
47、卢梭把关注投向中世纪,強大的“权力”,像高山乌云压在人们的头顶,这是恶的权力。卢梭思考,推翻这样的恶,是否时机已到。是什“理论”支撑了这个恶,当揭示一个真理,去戳破历史的谎言,宣判封建王权的非法无理。
48、伏尔泰与卢梭这对欢喜冤家,吵了一辈子的架却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同一年闭上了嘴巴,他二人在同一年去世。
49、卢梭写《社会契约论》,是铸一把利剑交给人民,去向严酷的封建政权宣战,是举一面战旗,引导人民踏上推翻王权走向共和的征程。这把剑是自由之剑,这面旗是自由之旗。卢梭去世后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当这把剑落下,路易十六身首异处。当这面旗举起,法国成为共和的世界。路易十六临刑前夕,挑灯披览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扼腕感慨:“卢梭毁了法国!”然而,按照卢梭的说法,当“孩子”变成“成人”,就当争取成人的自由,当人民成为“市民”,理应通过市民革命,推翻王权建立心仪的“市民政府”,创立前所未有的自由世界。
50、显然,早在19世纪卢梭逝世后不久,关于卢梭思想定位的争论已经沸沸扬扬,躺在巴黎先贤寺的卢梭如若棺廓有知也当惊愕不已。
51、看完了以上,你该作何感想?其实,历史上写《忏悔录》的卢梭不是第一个,比方说,奥古斯丁也写过《忏悔录》,可人家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上帝的毕恭毕敬,对自我行为的深刻批判。
52、有一天,孟德斯鸠对雷纳尔教士、爱尔维修、鲁博士和苏阿尔先生说:“先生们,你们处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并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时代,我希望你们有益于大众,有益于个人的幸福。我虽然有过愁绪,但半个小时的沉思便能将愁绪驱散。我的精力已经耗尽,残年即将结束。
53、孟子虽然大骂墨家,但他不得不承认墨家的影响,曾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这从侧面佐证了墨家思想曾经的辉煌。
54、这样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革命者利用伏尔泰的方式既带有象征色彩但又漫不经心:伏尔泰的人性不变论对革命者的抱负是一种深层的抗拒,因为,正如路易·勃朗敏锐地指出的,更新这个世界在伏尔泰看来是“道学家的狂想”。
55、许多大人做的事,孩子不可以做,譬如饮酒抽烟,譬如谈情说爱,任性去做则引来呵斥与管教,因为年龄还小,有伤身体。不可以随便说话,说了也白说。怕孩子说错,常用巴掌去掩他们的口。
56、1753年,第戎学院第二次开展有奖征文活动,这次的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尝到甜头的卢梭当然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他再次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投了一篇名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论文,可惜这回他老人家名落孙山,未能获奖。然而,正是这篇落选的论文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57、他们认为农民和城市贫民因为没有上升到“市民”的阶层高度,是“被剥夺了智慧和理智的”(霍尔巴赫的话)一群。他们不懂得社会进步的道理,甚至主张退回到野蛮的原始社会中去(卢梭有此主张)。他们不知道人的基本权利即健康权与幸福权是建立在个人的财产权之上,他们从落后的平均主义出发反对私有制与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希望建立虚妄的“道德王国”(卢梭也有此说)。
58、更有意思的是政治上的划分。在路易·勃朗、比谢和奥古斯特·孔德眼里,伏尔泰的追随者属于“资产阶级”,是吉伦特派,有时候还加上埃贝尔派:这是消极的哲学派别,他们对罗伯斯庇尔的敌视本质而言是对卢梭的敌视。反过来,山岳派——但奥古斯特·孔德把丹东派排除在外,认为他们信奉的是狄德罗——则是始终不渝的卢梭的信徒。
59、人们想起当年的巴黎中心广场,一个彤云压城,雷电将至的早晨,一座高台矗立于广场的中央,上面架着的刑具,模样別致,寒光闪闪。路易十六俯臥在底座上,脸无惧色,轻轻摆手招呼行刑的士兵:“开始吧”。只是瞬时,鼓声响起,一道闪电划过。行刑官手擎法兰西皇帝的首级,昭示于众。
60、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方面是孟德斯鸠对尚未功成名就的青年思想家关怀备至。在这一方面,他的形象尤其令人肃然起敬。尽管他一生乐善不倦,他在青年和中年时代,并未幸免踌躇满志却怀才不遇的苦恼。他遭受过误解和冷遇。然而,当他功成名就之时,他的品格更臻成熟,更以天生的仁爱之心助人为乐。对于那些初出茅庐的作者,尤其那些家境贫寒、来自外省的作者,他关怀入微,慷慨相助,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在他谢世十四年之后,在巴黎,人们仍在争相传颂他如何虚怀若谷,不耻向任何人学习。
61、卢梭虽然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但他实际上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异类:启蒙运动的大多数都出身名门望族,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毕业院校也是“985”与“211”,名专业大导师,走的是“精英主义”路线;而卢梭则是草根出身,社会底层,没上过学,连学校大门都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