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龙场人烟稀少,荆棘丛生,在这里,没有粮食,王阳明只好自己动手种菜耕田,没有住所,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阳明逐渐忘记了功名利禄和都城的繁华,他把心放沉,开始享受着可以潜心思考的时间,思考起自己之前没有思考出结果的圣贤之道。
2、王夫之反对王阳明,认为,王学使人任性废学,空谈心性,不务世务,对明亡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他认为,“陆子静(陆九渊)出而宋亡,”。心学其实质是“以心去物(用心体去掉物质世界),“知行合一”是“销行以归知”(销去行,归于知)。认为王阳明“祸烈于蛇龙猛兽”。
3、该书虽然可作入门读物,然而书中演义成分过多,很多穿凿附会虚妄荒诞之事也极尽描述之能事,不可当真。由此可见,但凡能人,背后总有人编织神话,久而久之,人不能辨。
4、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②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7、对于心学的理解,本书只是一家之言,可供参考,不可全信。
8、这种教育环境,叫孩子们把老师学校,当做仇人监狱,岂不是是倒逼着孩子们学坏?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算科场登第,人格也早已扭曲。那该怎么办?同样是王阳明的文告里,也是一语中的:孩子们的性格成长,就像草木萌芽,首先要有阳光雨露般的成长环境。所以就要“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开开心心的学习,才有育人成才。
9、郑成功不理解父亲的选择,但他要做忠臣孝子,虽然父亲投降了清朝,他也要全力保住父亲的性命,要做明朝的忠臣,就必须有足够的势力来抵抗清军。于是在公元1646年,父亲郑芝龙北上降清的同一年,郑成功在福建竖起抗清大旗,召集郑芝龙旧部,成为南方抗清的主要力量之一。郑成功召集郑氏家族旧部,夺取了金门和厦门作为抗清的根据地。发展海运,港口通商,经济实力增强。隆武政权覆灭后,郑成功奉永历政权为正朔。郑成功的部队发展到十几万人,这个时期抗清的策略是以战养和,战和并用。郑成功的部队与清军在福建有多次小规模的战斗,郑成功几次激战都击败了清军,威名大振,与西南的抗清力量孙可望、李定国遥相呼应,计划联合起来对抗清军。
10、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11、我们所见到的王阳明的画像,都是十分消瘦的。身患肺病,一生颠簸劳苦。如果给任意一位命理师看他的命盘,定是操劳辛苦大起大落之像。谈不上什么福气。在世俗的价值观里,有钱有权一生顺遂,才称得上理想的人生吧。
12、要记住很多流传下来的东西你也要辩证的去看。牛掰的人并不像你们想象的正人君子,圣贤文化,不杀生不作妖。
13、《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14、对于“心即理,心外无物”的理解可以用这段话来解答:“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道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在郦波看来,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是一种价值存在。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随即积极追求人生之价值,开设龙冈书院,大彻大悟之后大作为,凡事拿起而非放下,处事犀利而非圆融,勇于担当,勇于负责。
15、阳明心学,解决了理学的瓶颈,冲破了时代的枷锁,将儒学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一个全新的高度!
16、王阳明正是以自己一生事业和追求,实践了自己的“心”学历程,历练出“心”学的学问,更是作为一位先贤引领着后人不断探索下去。
17、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三不朽也是对圣人的一个评价标准,据此标准,中国几千年历史只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曾国藩算半个,且对王阳明推崇备至)。由此可见王阳明人格之魅力及学问之精妙。如若更多人认识王阳明,如若更多人汲取一修身磨练,知行合岂非幸事?
18、虽然出生带着一股祥瑞之气,但是王云一直长到五岁还不会说话,直到一位高僧道破玄机:孩子不能说话是因为名字说破了王云的来历。
19、以王阳明的叹息说,当时明朝的老师们“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恨不能把学生们当囚徒,打着吓唬着教他们读书。结果呢?学生们反而想方设法欺骗老师,逮住机会就游玩嬉闹,越发“偷薄庸劣”。所谓的“熊孩子”,就这么自然而然养成了。
20、然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21、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22、我们的这一生是在名利、欲望中看似“辉煌”的度过,还是在恬静、自然、问心无愧中悄无声息地离开,都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指引。是光明璀璨的?是幽暗低迷的?还是积极向上的?或者是消极懈怠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朽的贡献?还是仅在凡尘过往中匆匆逝去?这些,都是每个人要面对的,也是无法逃避的、需要面对的人生之“惑”!
23、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24、王阳明当时出任兵部主事,看到刘瑾这般行为更是怒发冲冠。于是他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冒死与其他人一起为这些官员进行辩护,希望能够释放他们。而正德皇帝看后,只觉得这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交给了刘瑾来处理。刘瑾一看这些人居然想和他对着干,不由得怨恨起了王阳明等人。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
25、 王阳明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取命为“守仁”。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阳明,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并且爷爷经常诵读诗书,王阳明将其牢记于心。
26、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中共d员,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国藩国际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青联常委。另任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华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常务理事。
27、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板,若是因为被人嘲笑,受人嘲讽就伤心难过,玻璃心碎了一地,岂不是一辈子都要在伤心难过中度过?
2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QUMR_Zz_Og604wghZvKNg提取码:7zjt书名: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
29、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30、心的真相是空寂,物质的真相也是空寂,当你的心接触物质而起心动念,你的心和物质都开始活动,世界开始关联,波动,演变,也就形成种种现象,或者说相,所谓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心不动,则无相。王阳明的心学有多牛?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31、出身家庭环境很好,父亲在朝庭做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级官员,那个朝代就带到京城接受高等教育,游云名圣,开拓视野,对后来发展,步入仕途垫定了很大的胸怀大志基础,凭这点,平民佰姓是做不到的,王阳明凭家庭背景得到发展,没有什么值得稀奇,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32、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33、公元1505年,朱厚照即位,宦官刘瑾专权,一时间朝堂血雨腥风,王阳明正义上书论救戴铣被刘瑾记恨,刘瑾不仅将王阳明贬为贵州龙场驿栈驿丞,还要在途中暗杀他,王阳明伪装跳水假死才逃过一劫。
34、有朋友问:“看书不能明如何?”读书读不明白,该怎么办?
35、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独到之处是很认可。在当今这样经济发展人文进步的社会,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大有人在,现在的专家,科学家不计其数。
36、这是人在认识过程中常常发生的认知飞跃现象,千万不要让外在的神秘形式遮蔽具体的理性内蕴。
37、历任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阳明心学说到阳明心学,就不得不提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在王阳明所在的明朝时期,由于程朱理学被东林d拿来做为对付宦官集团的工具,逐渐偏离了其哲学本质,变得越来越扭曲,那句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当时程朱理学的写照。理学的本意是孔子提出的儒家学说中“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延伸,即收敛私欲的扩张,不能偏离天道,只有控制扰乱心智的私欲,才有可能接近圣人的境界(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否则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38、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阳明平定了可能改朝换代的叛乱,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给自己惹上了横祸。正德皇帝觉得宫里太过无聊,恰巧遇到宁王叛乱,想要御驾亲征,感受一下战争,体验下打仗的感觉。却没想到王阳明如此之快就平定了叛乱,认为王阳明破坏了自己的计划,不禁龙颜大怒。更有官员趁机煽风点火,对王阳明进行了诬陷,使王阳明不得不放掉宁王,再让皇帝把宁王抓住,这场闹剧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