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2、不在你盛名时慕名而来,也绝不会在你低谷时转身离开。
3、端的本意是开端、开始。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开端,故作为“四端”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四德”的仁、义、礼、智显然是有所不同,是不能直接等同的。但问题是,孟子是否会认为仁、义、礼、智的获得是丧失了四端之心的本然呢?应该不会!这主要是因为,孟子持性善扩充说,他强调的是,从四端到四德需经过“扩而充之”的过程,而并非关注的是四端与四德有哪些差异和不同。在孟子那里,四端与四德的差异主要是量上的,而非质上的。但到了孟子后学这里,情况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提出了性善修习说,善性在实现的过程中已融入了所学、所知的内容,故最终实现、完成的性与本初、原本的性显然是有所不同了。经过“粪心”的心显然已不同于原本的心,经过“以学愈愚”性也不同于原本的性,可以说“皆失丧其性故也”。故第二个“孟子曰”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性善完成说”,认为性善有一个实现、完成的过程,由于经过了“学”与“知”,故最终实现的性不同于本初的性,“皆失丧其性故也”。“性故”指性的本然状态,“故”是对“性”的强调和说明,故说“失丧其性故也”,而不说“失丧其性也”。孟子后学的这种思想,在其他文献中也有反映。如《韩诗外传》卷五:
4、 学报邮箱:jdrwxb@jiangnan.edu.cn
5、附録:《荀子》與楊倞注單、雙音節詞語對應表
6、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经授权发布
7、股神巴菲特在一次交流会上讲过一个小测试:
8、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9、荀子的社会理论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荀子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倾向,也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善,并做到善。要防止人走向恶,必须借助礼来克制恶的倾向。人学习礼之后,就能克服自己本性中的恶,如果你能不断地用礼修饰自己,最终完全领会礼的精髓,你也可以成为圣人。我们前面打过一个比方,荀子站在半山腰,感受到的是石头往下滚的力量,看到的是人本性中恶的一面,在荀子的理论中,人本性中没有礼的精神,礼是外在的、人为的东西,他把礼叫做“伪”。“伪”就是人为。就好像人生下来不会制作木器,学了技术之后就成了木匠,礼和木匠技术是类似的东西,都是人为发明的。木匠手艺显然是由最早的木匠发明的,礼则是更早期的圣人发明的。但是荀子没有说明,礼究竟凭什么会被圣人发明。荀子强调,普通人学习礼,可以成为圣人,那么最开始的礼又是怎么来的呢?荀子没有说。其实人类之所以产生文明,根本上还是古代那些天生的最聪明的圣人观察天文,明白了天道,然后用天道指导人间事务,发明了各种文明制度,并由后人不断地完善。所以,荀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的理论中仍然暗含着,人类的善,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人的本性。
10、一个阶段的忙碌有了一个小小的休止符,我们不感谢忙碌,不赞美起早贪黑、作息混乱,但就是这样的时光给我们磨砺让我们成长,就是这样的时光让我们忙碌过后一点小小的娱乐也倍觉惬意,让你觉得那些松松弛弛平平常常的日子那么舒服,难得的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是那么幸福,下班翻两页《小说月报》,也看几个脱口秀演员的表演;也读余秀华,觉得她长得其实挺好看,诗歌写得热烈而大胆;也陪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唱“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大西瓜和芒果和苹果和雪梨,我最喜欢的还是小玉米 ”……
1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12、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13、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14、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15、PhotobyValVesaonUnsplash
16、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天没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不会希望谁好,希望谁遭殃。天有自己的原理存在,如果人能掌握和遵循这样的原理、规律,那么就会得到吉利的结果。上天赋与人形体和心神,同时还有各种符合天理的欲望,心神统领耳目口鼻等感官,可以认识天和万物的原理和规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运用万物来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合理欲望。既然人能根据天地万物的原理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何必去揣测上天的意图呢?虽然说天地的变化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例如水灾旱灾等,但人只要掌握了天地万物的原理,就可以消除它们的消极影响。荀子说,与其崇拜天,苦苦地思索深奥的天意,不如让天来为我生产财富;与其歌颂天,跟在天后面亦步亦趋,不如利用天地的原理来为我服务。总而言之,人可以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统治天下的圣王,他的最重要职责是守道,也就是掌握大道。至于天地和万物所呈现出的各种原理和规律,圣王可以不用太详细地追究,因为这些内容是圣王手下的官员们的职责,只要顺应天地万物的原理就行了,也不必揣测天的意图。这就是圣人不求知天。天地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奇怪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上天意志的反映。天下治理得好不好,和天的意志没什么关系,只和君主个人的能力有关系。
17、正如《易经·乾卦·象辞》的至理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提出“天行有常”,承认了大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与此同时,荀子进一步提出“应之以治则吉”,全面地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8、I S B N:9787532591473
19、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20、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21、在荀子的观点里面,有一些观点是靠近唯物主义思想的,他反对天命学说,他觉得人定可以胜天,上天的预警,根本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命运。
2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23、孟子曰:“今人之性(恶),将皆失丧其性故也。”(包遵信)
24、若将“兼”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种全面、系统而辩证的思想方法,则荀子无疑是“兼”思想的有意识建构者、发扬者与实践者。荀子“兼”论大义,与其所处的百家争鸣主阵地稷下学宫的经历有关,是其思想批判熔铸诸子,承继超越百家的思维利器与思想成果。
25、稷下学宫是一个容纳了许多学派的研究机构,它不仅招聘本国的学者,也招聘邻国的学者。由于齐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稷下学宫以其优厚的待遇、宽松的环境、众多的学派和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各地学者蜂拥而来,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邹衍等各家代表人物,都曾到稷下讲学,谈论政事。荀子由燕国来到齐国之时,正值稷下学宫处于兴盛之际。风华正茂的荀子,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和辩论风采,在学术大师们面前展露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稷下先生们的重视和肯定。正是在各派学术名家的指导下,荀子立足儒家思想立场,兼收百家学说之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体系。
26、不一樣的視角,一樣的堅守——序霍生玉《古詞今語——〈荀子〉與楊倞注詞彙比較研究》
27、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28、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老樹新華,生意盎然。詞語古音古義的考釋,古今語詞發展規律的探索,常用詞歷史演變的疏解,研究的創新層出不窮,詞彙史的園地萬紫千紅,一派欣欣向榮。霍生玉同志的新著《古詞今語———〈荀子〉與楊倞注詞彙比較研究》(以下簡稱“霍著”)在如此學術氛圍下出版,恰如萬花園中添新彩,一枝蓓蕾迎春開!
29、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31、也开始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告诉自己别慌,事情一件一件去做,日子一点一点去过。于是努力,练习,不断修改、反复打磨,最后好似才是别人眼中那个淡定从容毫不慌张的你。也许人生没有什么驾轻就熟,生活更多时候需要全力以赴。
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33、10月25-26日北京《八项基本管理技能》
34、荀子和孟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荀子为什么要那么针对孟子呢?荀子所批判的孟子的“五行”思想仁、义、礼、智、圣,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注重的是个人的品德情操的修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而荀子更注重的是先王的礼法制度,并以礼法制度来建功立业,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外王”。当然,孟子思想中也有外王,荀子思想中也有内圣,只是他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孟子更加坚持儒家的理想,而荀子则比较切合现实。孟子只效法先王,而荀子则不仅效法先王,也效法后王。所谓的先王,指的是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圣王,至于尧舜之前的,荀子就不谈了。所谓的后王,指的是和荀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君主。荀子认为,你光跟那些君主谈王道,谈仁义,这是没用的,没人愿意用仁义来克制自己。你要跟他们谈怎么建功立业,他们才有兴趣。孟子谈的那一套,中看不中用,这便是荀子对孟子批判的根源。就个人境遇而言,孟子一生碰壁,而荀子比孟子要好一些。
35、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36、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
37、二是選材。詞彙形音義的歷史演變一直是漢語史頗爲關注的熱門話題,無論是新詞新義的産生與舊詞舊義的消亡,還是詞形的擴展或詞義的演變,研究者無一不是希望通過不同時代文獻的考索取得在歷史上此消彼長的準確物證。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得益於大型資料庫,浩繁的語料檢索變得愈益簡明易行,通過海量原材料的歸納來映射詞語的生態變化再也不是夢。隨之而來,對選材“大而全”的追求也就越來越成爲一個普遍的研究範式。霍著卻另闢蹊徑,走相對“小而精”之路,取一種特定古籍及其注釋語料做解剖麻雀的工作。然而“麻雀雖小,五臓俱全”,取材小並不意味着問題少研究難度小,該做的其實一樣都不能少,而且正因爲“小”才要求“準”,正因爲“小”才要求“全”,現代大型資料庫“批量處理”式的檢索在這裏反而缺乏用武之地,手工勞動,一張張卡片收集材料、積累分析方是常態,材料一條條比對、一條條推敲,才可以得出準確的描述。比如霍著討論從上古到中古漢語詞彙雙音化發展的問題:首先,全面考察比對原典及注文,準確獲取了《荀子》及楊注中591組由單音詞發生雙音化擴展的“戰國—唐”古今對應片語,再通過形音義的全面考釋、比對,歸納其間的詞形擴展方式與途徑,確認其中360組是一對一的擴展,231組是一對多的擴展。此外,還統計出《荀子》中複音詞有473個仍爲楊注所沿用,進而製定了“《荀子》與楊倞注單、雙音節詞語對應表”,首次準確提供了《荀子》及楊注中内藴之詞彙雙音化的全部實例。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告訴我們,在詞彙史的研究中,既要有大軍團的磅礴推進,也需要遊擊隊式的精確出擊。尤其是有時間座標確定的經籍注疏文獻,更需要一本一本窮盡考察、各個突破,爲構建科學的漢語詞彙史宏偉大廈夯實基礎。
38、不久前,欣聞生玉申請國家社科項目《〈毛詩〉古注中的語詞替换與漢語詞彙演變的研究》獲得成功。看新的設計框架,格局尤爲恢閎,周文、漢故、唐疏、宋傳,四點一線,雄視兩千餘年。毫無疑問,這又是一次饒有意義的精準出擊。我期待着捷報飛傳的一天!
39、一是課題設計。霍著看似只是作了一次專書詞語研究,但跟向來專書研究重在定點觀察、描述某一歷史時期詞語的静態表現不同,霍著獨特的視角就在於由點拓展到線,將静態定點的考察擴展爲跨越千年的縱向演變研究。統領全書的基本思路是:誕生於戰國時代的《荀子》,代表先秦某一特定時點的語言;唐人楊倞所作之注釋,代表《荀子》千年之後某一時代的語言。這種爲“釋古今之異言”(郭璞《爾雅》注語)而作的注釋,被注者“古詞”與注釋者“今語”,不正好構成跨越千年的一前一後兩個時點之間詞彙形義變異的鮮活實體嗎?一經如此確認,原本旨在幫助讀者閲讀的注疏文字,其原典語詞與注釋語詞瞬間變身成爲歷史長河之中兩個特定時點的對應形態,昭示了同一語詞形制跨越千年的差異與變化。
40、飲水思源。此時此刻,我也想起了我的碩士導師陳建初教授。在我還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年少學生的時候,是陳老師領我進入了漢語史研究的大門。我初學寫作漢語史論文時,手足無措,完全不得要領,是陳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寫作,耐心給我指導,我一直記得老師給我看過的論文稿子上那密密麻麻的紅色批注!陳老師的認真嚴謹,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漢語史研究“無一字無來處”的樸學作風!
41、(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42、,他有黄埔和留苏的双重经历,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赫赫战功彪炳史册,但他在名利和待遇上,却非常低调,高风亮节,体现了一名老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共产d人的本色,受到世人的称赞。
43、罗宾威廉姆斯说:我曾以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
44、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45、不久前,欣聞生玉申請國家社科項目《〈毛詩〉古注中的語詞替换與漢語詞彙演變的研究》獲得成功。看新的設計框架,格局尤爲恢閎,周文、漢故、唐疏、宋傳,四點一線,雄視兩千餘年。毫無疑問,這又是一次饒有意義的精準出擊。我期待着捷報飛傳的一天!
46、歷來被稱爲“小學”的中國傳統語言學,其三大構成部分: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本爲一體。三者之中歷史尤爲悠久、應用尤爲廣泛、對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的貢獻碩大者,非訓詁莫屬。以典籍詞語詮釋爲核心的訓詁學從最初偶然一見的“洚水者,洪水也”、“楚人謂乳,彀;謂虎,於菟”等,到《爾雅》、《毛詩故訓傳》等訓詁專著成書,從漢人揚雄的“語之轉”到晉人楊泉所謂“在金石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之類音義關聯的考察,到宋人王聖美等人的右文説,一直到清代民國學者的以聲音通訓詁、以語根探文始,數千年的實踐與探索,底藴深厚。經過20世紀西學東漸的洗禮、中西學術的碰撞與交融,在現代科學的話語環境和學術氛圍中脱胎换骨,訓詁學已超越文獻語言詮解的單一範式,邁向漢語詞彙史,成爲了奠定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塊堅實基石。
47、(摘要) 经梳理、归纳、研判可见,荀子“兼”论涵摄礼、法、术三大思想维度。其理政之“兼”角度言之,可名之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其权衡之“兼”角度言之,可称之为兼别、权衡之法则;其宽容之“兼”角度言之,可曰之为兼人、宽容之术治。荀子将“兼”所可能涵摄的维度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兼而有之、统而用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战国学术合流之时代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朗显出荀子思想的批判熔铸、建构创造之理论特色。
48、这段文字是对“孟子曰”的进一步回应。由于孟子后学认为,经过学、知而实现、完成的善性,已不是原来的性了,“失丧其性故也”。故荀子指出,不是这样!如果主张性善,一定要就其朴和资而言,不离开朴就是美的,不离开资就是好的,才可以说是性善。性与善的关系,就如同眼睛与视觉、耳朵与听觉的关系一样,有了眼睛就能看,有了耳朵就能听,不需任何的学习、培养。同样,不离朴、资就可以表现出美、善,才能算是性善,若经过后天学、知的培养,就已经是“伪”而不是“性”了。这样,荀子便从“性伪之分”对“孟子曰”进行了批驳,同时说明,“孟子曰”一定是在讨论性善的问题,而与恶无关。今人据杨注将“今人之性善”改为“今人之性恶”,或是在“皆失丧其性故也”一句中加“恶”字,都是不能成立的。
4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50、☞人为什么要热爱工作?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51、霍著追蹤現代語言學發展前沿,在漢語詞彙史的歷史考述和理論建設方面發力,不僅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先秦典籍《荀子》詞語的音義與形制,對於今天讀者研讀理解《荀子》多有助益,更是通過《荀子》原典與唐代楊倞注疏之間詞彙異同的考察,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深入發掘和梳理了漢語詞彙從戰國到唐代之間千餘年來的演變軌迹。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
52、本書稿爲訓詁學、漢語史研究著作,重點是依據《荀子》和楊倞注中所表現的語言現象,研究上古漢語詞匯到唐代的發展變化。全書材料翔實,以點帶面,研究方法科學可靠,結論基本可信,有不少創見,是當前《荀子》語言詞匯研究的最新成果。
53、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54、由此我想到學術研究中人們經常所謂的“小題大作”。是的,大題可以小做,小題可以大做,關鍵在怎麽去做。做得好,還是做得不好,全在於能否下真功夫、大功夫,不忘初心而始終堅持。我以爲,霍著之所以取得佳績,與其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的學術堅守密切相關。我初識霍生玉是上世紀末。1997年我到湖南師範大學任教,記得第一次給本科生開《音韻學》的選修課,生玉是這門“令人生畏”課程的少數選課者之一。此後課前課後常有接觸,她的勤奮好學給我很深的印象。不久,生玉繼續讀研深造,畢業論文選擇作《荀子》與楊倞注的訓詁研究。應當説這就是她與《荀子》及楊注語詞研究結緣的開始。雖然碩士畢業之後參加工作,但無論多麽繁忙,研究的腳步從未停止,擴大閲讀,收集資料,一點一滴積累,孜孜不倦,一做就是十來年。2011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攻讀博士學位。此時,十多年所積累之優勢盡顯,其《荀子》語詞的研究得到長足的進展,從最初一個個詞語的考釋,發展到現在俯瞰千年的演變軌迹,終於登上了又一新的臺階。走筆至此,我良多感慨。其所經歷,屈指算來,二十有餘年矣。鄭板橋詠岩竹詩有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霍著從酝釀到逐步實施到成書出版,其立意之堅、耗時之久、用力之勤、經歷之曲折,雖然算不上“千磨萬擊”,但用“咬定青山”數字來形容,還是貼切的。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辛勤,奉上這部著作,難道不是堅韌不拔的“岩竹”精神的真實寫照?
55、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56、吴先生讓我感受到了什麽是嚴謹不苟的治學態度、什麽是平易親和的處世風格。先生花了整整一學期的時間專門爲我講授《荀子》和楊倞注,他説:“我和你一起來讀《荀子》,這學期的課就是專爲你一人開設的。”先生常教導我説:“古文獻整理和古漢語研究要密切結合,古文獻整理與古漢語研究須兼治。”是先生爲我開啟了詞彙學、文獻學研究的門徑,也爲我敲定了“《荀子》和楊注詞彙研究”這一選題。俗話説“一日爲師,終生爲父”,先生之恩,雖不同於父母養育之恩,但在學術生涯上,卻也是恩同再造。無奈人生如夢,轉瞬雲烟,我總覺得先生年富力强、活力旺盛,可是,天不假年,2013年6月2日凌晨,先生卻溘然長逝!泰山其頽,哲人其萎,痛矣傷嗟!先生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先生的教言至今縈繞耳畔。先生的真、先生的善、先生的美,永遠留在我心裏。我只能以潛心學術、專注於文,作爲對先生永遠的憶念!
57、荀子在稷下学宫德高望重,他吸收了诸子百家中的合理思想,也有统一学术,为天下大一统奠定基础的雄心壮志。以统一学术的立场,他对诸子百家思想做出了批判。不过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建立前面所论述的思想体系上,对诸子的批判是次要的,只是一笔带过。而且他在批判的时候,主要不是针对某个学派,而是针对某些人的某种言论就事论事的批判。荀子认为,像禽兽一样不遵循礼仪,以它嚣和魏牟这两个人为代表。压抑人的本性,故意显得清高脱俗的,以陈仲和史鰌这两个人为代表。推崇功利和节俭少欲,反对礼仪和音乐,而让人伦和等级制度消亡的,以墨子和宋钘这两个人为代表。口头上推崇法度,而实际上不遵循法度,以慎到和田骈为代表。不遵循先王之道,反对礼义,喜欢用异端邪说来辩论的,以惠施和邓析为代表。古代的圣王已经确定了名学,让每件事物都有正确的名称与之相应,而当时的名学家是扰乱了圣王制定的名学,制造了徒劳无益的争辩。荀子还说庄子只明白天道,却不明白人道。老子只看到天道柔弱的一面,却看不到人强健有为的一面。以上这些批判,有的合理,有的不一定正确。除此之外,荀子作为儒家思想家,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对儒家其他学派的批判。他说子张、子夏、子游这几派的儒学都是贱儒。这倒罢了,更让人奇怪的是,荀子把子思和孟子这一个儒家学派与墨子、惠施、邓析这些人并列起来批判,简直视之为异端邪说了。他是怎么批判子思和孟子的呢?他认为,子思和孟子虽然稍稍遵循了先王之道,自认为很有才能,志向远大,知识渊博,但实际上并不明白先王流传下来的制度和礼法。他们标新立异,创造了所谓的“五行”学说,而实际上这种学说晦涩难懂,已经违背了圣人的本意。什么是“五行”学说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以及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都有“五行篇”,根据上面的记载,所谓的“五行”指的是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荀子认为,周公和孔子等圣人从来没有把这五种德行放在一起讨论,子思和孟子把它们组成理论体系,是师心自用。荀子注重师法,认为自己才是儒学的真正传人。他最推崇的儒家学派是子弓这一派,把子弓看成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圣人,可能荀子也是出自这一派吧。子弓是谁呢?有人说就是仲弓,也就是孔子的弟子冉雍。还有人说,子弓不是冉雍,而是《汉书》中所记载的孔子易学的第三代传人馯(hàn)臂子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子弓并没有什么名声,荀子把他抬得这么高,把其他儒家学派贬得这么低,有自我抬高门户的嫌疑。
58、大家羡慕地说:选对宿舍很重要,选对室友更重要。
59、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
60、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61、荀况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荀子把天、地、日、月、星星等和万物一样看做是自然存在的东西,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变化,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在2000年前就能够有这样进步的思想,是很难得的。他不但不承认天神的威力,而且主张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人应该控制天,人也是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这是荀子与当时其他学派大不相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进步、极有积极作用的。
62、虽然我们可以说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非讲的明确。《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把臣、子、妻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加上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主张,便使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
63、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64、虽然我们可以说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非讲的明确。《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把臣、子、妻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加上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主张,便使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
65、荀子在稷下学宫德高望重,他吸收了诸子百家中的合理思想,也有统一学术,为天下大一统奠定基础的雄心壮志。以统一学术的立场,他对诸子百家思想做出了批判。不过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建立前面所论述的思想体系上,对诸子的批判是次要的,只是一笔带过。而且他在批判的时候,主要不是针对某个学派,而是针对某些人的某种言论就事论事的批判。荀子认为,像禽兽一样不遵循礼仪,以它嚣和魏牟这两个人为代表。压抑人的本性,故意显得清高脱俗的,以陈仲和史鰌这两个人为代表。推崇功利和节俭少欲,反对礼仪和音乐,而让人伦和等级制度消亡的,以墨子和宋钘这两个人为代表。口头上推崇法度,而实际上不遵循法度,以慎到和田骈为代表。不遵循先王之道,反对礼义,喜欢用异端邪说来辩论的,以惠施和邓析为代表。古代的圣王已经确定了名学,让每件事物都有正确的名称与之相应,而当时的名学家是扰乱了圣王制定的名学,制造了徒劳无益的争辩。荀子还说庄子只明白天道,却不明白人道。老子只看到天道柔弱的一面,却看不到人强健有为的一面。以上这些批判,有的合理,有的不一定正确。除此之外,荀子作为儒家思想家,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对儒家其他学派的批判。他说子张、子夏、子游这几派的儒学都是贱儒。这倒罢了,更让人奇怪的是,荀子把子思和孟子这一个儒家学派与墨子、惠施、邓析这些人并列起来批判,简直视之为异端邪说了。他是怎么批判子思和孟子的呢?他认为,子思和孟子虽然稍稍遵循了先王之道,自认为很有才能,志向远大,知识渊博,但实际上并不明白先王流传下来的制度和礼法。他们标新立异,创造了所谓的“五行”学说,而实际上这种学说晦涩难懂,已经违背了圣人的本意。什么是“五行”学说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以及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都有“五行篇”,根据上面的记载,所谓的“五行”指的是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荀子认为,周公和孔子等圣人从来没有把这五种德行放在一起讨论,子思和孟子把它们组成理论体系,是师心自用。荀子注重师法,认为自己才是儒学的真正传人。他最推崇的儒家学派是子弓这一派,把子弓看成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圣人,可能荀子也是出自这一派吧。子弓是谁呢?有人说就是仲弓,也就是孔子的弟子冉雍。还有人说,子弓不是冉雍,而是《汉书》中所记载的孔子易学的第三代传人馯(hàn)臂子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子弓并没有什么名声,荀子把他抬得这么高,把其他儒家学派贬得这么低,有自我抬高门户的嫌疑。
6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7、 二 《漢語大詞典》首引書證爲元明例
68、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由于他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因此他所著的《荀子》一书,内容非常丰富,所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等方面,无不思虑精湛,独辟蹊径。其中有关“修身处世”为主题的名篇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帮助今人完善人品操行,提升人生境界,为实现最高价值的人生提供历史的参照物。
69、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2页。作者可能感觉到以上解释不通,又补充说:“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可能脱离‘资’、‘朴’的,而‘资’、‘朴’是‘好利’、‘疾恶’、‘有欲’的。”
70、《论语·泰伯》与《孟子·滕文公上》同时提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孟都认为,唐尧是圣明的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为,天是伟大的,唐尧效法了天的伟大,因此才成为圣明的君主!
71、所以能力的强弱、财富的多少、智力的高低等等都不一定是衡量人最重要的标准,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中,和靠谱的人共事,才能求得安心。
72、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73、所谓靠谱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